为民已恫瘝

出自宋代苏轼的《送张天觉得山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èi mín yǐ dòng guān,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
西登太行岭,北望清凉山。
晴空浮五髻,晻霭卿云间。
余光入岩石,神草出茅菅。
何人相指似,稍稍落人寰。
能令坠指儿,虬髯茁冰颜。
祝君如此草,为民已恫瘝
我亦老且病,眼花腰脚顽。
念当勤致此,莫作河东悭。
()
晴空,岩石,人寰

《送张天觉得山字》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述了苏轼在太行山上看到山景后的感受和思考。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西登太行岭,北望清凉山。
晴空浮五髻,晻霭卿云间。
余光入岩石,神草出茅菅。
何人相指似,稍稍落人寰。
能令坠指儿,虬髯茁冰颜。
祝君如此草,为民已恫瘝。
我亦老且病,眼花腰脚顽。
念当勤致此,莫作河东悭。

诗意:
这首诗词以苏轼游历太行山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他在山上的所见所感。苏轼通过描写山川景色和自然元素,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对友人张天觉的祝福。

赏析:
这首诗词结构简洁,用词质朴自然,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情感和文学才华。

首节写苏轼登上太行山,俯瞰北方的清凉山景色。晴空中飘浮着五彩斑斓的云彩,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隐约可见。这种景色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也体现了苏轼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高远之境的向往。

接下来,苏轼以自然元素来描绘自己的心境。他将自己的目光比作阳光,透过岩石洞穴的缝隙,神秘的草木从茅草丛中生长出来。这种意象表达了苏轼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情感的涌动,也展示了他独特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在下一节,苏轼提到了一个神秘的人物,与他相互指点着什么。这个人物似乎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气质,稍稍超越了凡人的界限。虬髯和冰颜这两个描述词揭示了这个人物的特殊之处,可能是诗人对某位文人或自己的一种自嘲。

接着,苏轼祝福这位神秘的人物能够像这片茂盛的草一样,为民众所敬仰。这里展示了苏轼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怀。他希望这位人物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为人民谋福利。

最后两节,苏轼自谦自己已经年老且身体欠佳,眼花和腰脚不方便。然而,他仍然怀着对事业的热忱,希望能够像他一样勤奋地追求理想,而不是沉迷于一味追求物质财富。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他人的祝福和鼓励。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之美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个人境遇的思考和担忧。这首诗词以朴实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