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发鲜碧

出自宋代张耒的《堂下幽草》,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hén lù fā xiān bì,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烈日三万里,所至坏金石。
嗟哉庭中草,独不改佳色。
日中虽暂萎,晨露发鲜碧
深根通九地,变化有微测。
应知一气移,不得常炎赫。
()
烈日,金石,中草,不改,佳色,鲜碧,九地,变化,不得

《堂下幽草》是宋代诗人张耒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堂下的幽草在烈日照耀下仍然保持着美丽的景象,表达了草的坚韧和生命力的主题。

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烈日三万里,
所至坏金石。
嗟哉庭中草,
独不改佳色。
日中虽暂萎,
晨露发鲜碧。
深根通九地,
变化有微测。
应知一气移,
不得常炎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烈日照射三万里的距离为背景,描绘了庭院中的幽草。尽管烈日照耀,金石都会受到破坏,但草却保持着它原本的美丽。作者感叹庭院中的这些草,它们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下依然保持鲜艳的颜色,表现出它们的顽强和生命力。

诗中提到,尽管在正午时分草可能会暂时枯萎,但清晨的露水使草重新呈现出鲜绿的颜色。这反映了草的生命力和恢复能力,即使暂时遭受逆境,依然能够重新焕发生机。

诗中还描绘了草的生长状态。它们深深扎根于地下,通达九重地府,表明它们的生命力源源不断,具有广泛的生长能力。同时,草也在微妙的变化中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体现了草本身的多样性和变化的本质。

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思考,指出草的生命力是由于气候的移动而产生的。草在变化的气候中,无法保持常年的炎热状态。这也可以引申为人类生命中的变化和无常,与草的坚韧相对照。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庭院中的幽草,表达了草的坚韧、生命力和变化的主题。它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张耒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