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鲸不受罗

出自宋代苏辙的《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三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ēn jīng bù shòu luó,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天宝乱已定,河坝兵更多。
故城埋白骨,遗俗喜长戈。
卧兽常思肉,奔鲸不受罗
纵横竟安在,唯见冢嵯峨。
()
河坝,更多,白骨,遗俗,卧兽,不受,纵横,安在,唯见

《次韵王君北都偶成三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宝乱已定,河坝兵更多。
故城埋白骨,遗俗喜长戈。
卧兽常思肉,奔鲸不受罗。
纵横竟安在,唯见冢嵯峨。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动荡的时代,以及其中的人们和景象。"天宝乱已定"指的是唐朝时期的天宝年间的动乱已经结束,河坝上的士兵却比以前更多。"故城埋白骨"指的是战乱中的城市埋葬了无数白骨,"遗俗喜长戈"则暗示人们对于战争的执着和喜好。接下来的两句"卧兽常思肉,奔鲸不受罗"是比喻,表达了在战乱年代里,人们的欲望和野心无法被束缚,像是沉睡的野兽仍然渴望鲜肉、奔腾的鲸鱼不愿被捕捉。最后两句"纵横竟安在,唯见冢嵯峨"是对这个时代的总结,虽然纷乱不安,但只有那些历史的坟墓高高耸立,见证着过去的事物。

赏析:
苏辙通过这首诗词揭示了战乱时代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他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诗中的"故城埋白骨"、"遗俗喜长戈"等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浩劫和人们对战争的迷恋。"卧兽常思肉"、"奔鲸不受罗"则通过动物的比喻,将人们的欲望和野心生动地展现出来。最后两句"纵横竟安在,唯见冢嵯峨"则以历史的冷峻和沉重作为结尾,让人们深思人性的扭曲和战争带来的无尽痛苦。

这首诗词在揭示战乱时代的同时,也反映了苏辙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通过对战乱和人性的描绘,他传达出对和平与人性的向往,以及对战乱带来的破坏和伤害的忧虑。整首诗词意境深远、寓意丰富,给人以深思和启示,展示了苏辙卓越的写作才华和思想深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