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给昏晨

出自宋代强至的《郊外感事》,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é yǐ gěi hūn chén,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田原土尽辟,禾黍积如鳞。
圣主弗横赋,农民犹苦贫。
末游滋不业,素敝寝谁因。
富室豪夺利,里胥蚕食人。
为生常汲汲,乃粒罕陈陈。
况在水旱地,更遭科斂频。
其将委沟壑,何以给昏晨
去弊与务本,无非县令亲。
()
禾黍,圣主,农民,苦贫,富室,豪夺,食人

诗词:《郊外感事》
朝代:宋代
作者:强至

田原土尽劈,禾黍积如鳞。
圣主弗横赋,农民犹苦贫。
末游滋不业,素敝寝谁因。
富室豪夺利,里胥蚕食人。
为生常汲汲,乃粒罕陈陈。
况在水旱地,更遭科斂频。
其将委沟壑,何以给昏晨。
去弊与务本,无非县令亲。

译文:
郊外感叹事情,田地已经被分割得七零八落,谷物积聚如鱼鳞。
圣明君主并未过分征收赋税,可农民仍然深受贫困之苦。
末游之人日渐增多,没有着落,穷困潦倒的原因是什么?
富贵之家贪婪地剥夺他人的利益,官吏们贪食人民的财富。
为了生计常常奔波劳碌,然而收获稀少。
而且,遭受水旱之灾,还频频受到科举税收的打击。
他们将被迫沦为无依无靠的底层人民,如何能够维持夜明之供给?
除去弊端,专注于发展本源,县官们是唯一的希望。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宋代郊外农民的苦难和社会不公现象。田地被分割、贫困横行,富人利益膨胀,而农民却陷入困境。诗人通过揭示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弊端,表达了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和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诗中也呼吁县官们去除腐败现象,专注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赏析:
《郊外感事》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展现了诗人对农民困境的关切和对社会公平的思考。诗中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田地的分割、贫富悬殊的景象,以及农民的艰辛和贫困。诗人通过对比农民和富人的处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愤怒,同时呼吁政府官员关注百姓的生计,去除腐败现象,实现社会的和谐。这首诗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抨击,也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呼唤,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强至

强至(1022年~1076年),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韩琦聘为主管机宜文字,后在韩幕府六年。熙宁五年(1072年),召判户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宁九年(1076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编《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清代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至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