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陡觉霜风急

出自宋代汪莘的《忆秦娥》,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è lái dǒu jué shuāng fēng jí,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
村南北。
夜来陡觉霜风急
霜风急。
征途情绪,塞垣消息。
佳人独倚琵琶泣。
一江明月空相忆。
空相忆。
寒衣未絮,荻花狼藉。
《淮南子》曰:“适苗类絮,而不可以为絮。
()
征途,情绪,消息,佳人,独倚,琵琶,相忆,寒衣,荻花,狼藉,可以

《忆秦娥》是宋代诗人汪莘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村庄南北,夜晚突然感到寒霜的狂风急。狂风急。征途上的情绪,塞垣传来的消息。美丽的女子独自倚着琵琶哭泣。一轮明月孤独地在江面上相互思念。相互思念。寒冷的衣衫未加棉絮,荻花凋零散乱。《淮南子》中有一句话:“适逢像棉絮一样的植物,但不能用来填充。”(译文参考:适苗类絮,而不可以为絮。)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寂寞凄凉的夜晚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过去的怀念之情。村庄的南北方向,夜晚突然刮来了寒冷的霜风,使人感到寒冷而孤独。诗人通过描述征途上的情绪和塞垣传来的消息,表达了自己在远离家乡的旅途中的苦闷和思念之情。诗中的佳人独自倚着琵琶泣泪,表达了她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离愁别绪。明亮的月光下,诗人和佳人都感到孤独和思念。最后两句诗以寒冷的衣衫和凋零的荻花作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冷落和迷茫。

赏析:
《忆秦娥》以凄凉的意境和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离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诗中的寒霜狂风、琵琶泣泪和明月相思等形象,都是表达诗人内心感受的象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融,营造出了一种寂寥而凄美的诗意。

诗中引用《淮南子》的一句话:“适苗类絮,而不可以为絮。”在诗的结尾处,诗人以这句话来强调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迷茫。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即有些事物看似相似,却不能真正填补内心的空虚。这句话的引用进一步加深了诗词的主题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过去的思念之情,以及在远离家乡的旅途中的孤独和离愁。凄凉的意境和简洁的语言使这首诗词充满了诗人的情感和内心的感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  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汪莘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