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分山月照长桥

出自宋代董嗣杲的《雷峰》,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ēng fēn shān yuè zhào cháng qiáo,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五极浮屠透泬寥,黄皮园上梵坊遥。
当时雷就家曾弃,前代皇妃迹已销。
铃带水风传古衕,灯分山月照长桥
根基自广云层减,拥肿难供画笔描。
()
浮屠,黄皮,长桥,根基,云层,拥肿,画笔

《雷峰》是宋代董嗣杲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雷峰塔的景象,并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词中提到了"五极浮屠透泬寥","黄皮园上梵坊遥"。这里描述了雷峰塔高耸入云的景象,塔身巍峨,高度如五座极浮屠一般,顶端若隐若现,仿佛与天空相接。"黄皮园上梵坊遥"则描绘了雷峰塔坐落在黄皮园之上,梵音袅袅,宛如禅宇遥远。

接着,诗句提到了"当时雷就家曾弃,前代皇妃迹已销"。这里表达了雷峰塔曾经被废弃的历史,以及昔日皇妃的痕迹早已消逝。这句诗意呼应了时间的无情流转和人事的更迭,传达出作者对历史沧桑和时光变迁的感叹。

诗中还描述了"铃带水风传古衕,灯分山月照长桥"。这里描绘了雷峰塔周围的景色,水流潺潺,风吹铃声回荡在古街上,灯火点亮了山间,月光照亮了长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诗人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韵味。

最后两句"根基自广云层减,拥肿难供画笔描"表达了雷峰塔的实际状况。因为岁月的侵蚀,雷峰塔的根基逐渐减少,形态也变得肥胖不堪。作者表示,这样的景象已经难以用画笔描绘。这句诗意呼应了时间的流转和物质的消亡,强调了雷峰塔的历史价值和珍贵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雷峰》通过对雷峰塔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通过描绘富有历史意义的景物和自然环境,诗人传达了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对时光消逝的感叹,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思考人事沧桑和历史的变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董嗣杲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