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初中语文第五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12月:151-152
2、杨伯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2-05
3、夏平生.四书五经(现代版):新潮出版社,1998年:204-205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参考资料:
1、史玉涛.三点一测初三语文(上):科技出版社,2004年:263
2、夏平生.四书五经(现代版):新潮出版社,1998年:204-205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示从子河南尉班。唐代。韦应物。拙直余恒守,公方尔所存。同占朱鸟克,俱起小人言。立政思悬棒,谋身类触藩。不能林下去,只恋府廷恩。
九曲樵歌十首 其五。元代。曹文晦。五曲翻身看晚霞,平川历历见人家。桐溪水汇清□□,山似游龙水似蛇。
声声慢 其二 民瞻见和,复用前韵。宋代。辛弃疾。谁倾沧海珠,簸弄千明月。唤取酒边来,软语裁春雪。人间无凤凰,空费穿云笛。醉倒却归来,松菊陶潜宅。
秦少游书简帖赞。宋代。岳珂。昔江淹梦五色笔,而不以能书称。天昌其文,字偕以行,如公辞章,淹岂能京。既已禅长公之文籙,奚必夸大令之墨精。托敬贤之盛心,尚遗迹之可凭。然则我得其诗,手之而不释。予方将借荆国之书,以为此帖之评。
赠司空张公安道挽词三首。宋代。苏辙。孤高出世学,豪迈谪仙人。早岁犹和俗,中年自识真。定余时发照,尘尽四无邻。闻道骑箕尾,还应事玉宸。
喜闻官军收复九江寄胡巡抚 其一。清代。王闿运。喉舌通三省,脂膏尽五年。分忧群帅苦,闻喜万人传。破竹成今日,栽瓜满废田。便应乘夏水,浩荡起戈船。
幽谷引。宋代。王安石。云翳翳兮谷之幽,天将雨我兮田者之稠。有绳于防兮有畚于沟,我公不出兮谁省吾忧。日晖晖兮山之下,岁则熟兮收者舞。吾收满车兮弃者满筥,谁吾与乐兮我公燕语。山有木兮谷有泉,公与客兮醉其间。芳可搴兮甘可漱,无壮无稚兮环公以笑。公归而醉兮人则喜,公好我州兮殆其肯止。公归不醉兮我之忧,岂其不怿兮将舍吾州。公一朝兮去我,我岁岁兮来游,完公亭兮使勿毁,以慰吾兮岁岁之愁。
东轩小室即事五首。宋代。曾几。鼠迹印尘几,蜗涎篆书帷。儿童勿除去,佳处正在兹。人言有何好,此段真成痴。俗子徒败意,幽怀定谁知。
复次韵呈沅陵诸丈并怀在伯二首。宋代。赵蕃。佳诗如隽永,余论敢雌黄。幸甚官同府,怀哉居择乡。江湖身固远,风月兴何长。勿作湘累吊,行赓殿阁凉。
群山台暮雨。宋代。周紫芝。杰观凌寒江,朱栏俯平野。群峰江上来,屹立罗万马。山容多态度,显晦入模写。朝云结烟鬟,翠色远相射。夜月横脩眉,娟娟亦闲雅。天生此尤物,政复为闲者。冯夷翻怒涛,汹汹激风榭。神女亦将云,时从楚台下。造物出奇杰,娱客助挥洒。时方苦积潦,百里无十舍。我虽非官曹,对酒那忍把。人生急行乐,有味如啖蔗。悲喜有乘除,归愁耿长夜。
早赴街西行香赠卢李二中舍人(卢汀、李逢吉也)。唐代。韩愈。天街东西异,祗命遂成游。月明御沟晓,蝉吟堤树秋。老僧情不薄,僻寺境还幽。寂寥二三子,归骑得相收。
白山茶。宋代。刘学箕。白茶诚异品,天赋玉玲珑。不作烧灯焰,深明韫椟功。易容非世功,幻质本春工。皓皓知难污,尘飞谩自红。
前村晚泊。元代。尹廷高。清晨买饭鲈鱼市,薄暮停舟杜宇村。更有浮家江海客,一生蓬底长儿孙。
贵贱偶然,浑似随风帘幌,篱落飞花。空使儿曹,马上羞面频遮。向空江、谁捐玉珮,寄离恨、应折疏麻。暮云多。佳人何处,数尽归鸦。
侬家。生涯蜡屐,功名破甑,交友抟沙。往日曾论,渊明似胜卧龙些。记从来、人生行乐,休更问、日饮亡何。快堪呵。裁诗未稳,得酒良佳。
玉蝴蝶 叔高书来戒酒,用韵。宋代。辛弃疾。贵贱偶然,浑似随风帘幌,篱落飞花。空使儿曹,马上羞面频遮。向空江、谁捐玉珮,寄离恨、应折疏麻。暮云多。佳人何处,数尽归鸦。侬家。生涯蜡屐,功名破甑,交友抟沙。往日曾论,渊明似胜卧龙些。记从来、人生行乐,休更问、日饮亡何。快堪呵。裁诗未稳,得酒良佳。
荣归观莲戏成。宋代。韩琦。风捲莲香不断头,田田荷影动清流。红包密障鱼鹰坐,绿盖低容水马游。时折嫩梢供玉箸,更裁圆叶代金瓯。何如满舰倾醇酎,醉向花前打拍浮。
次韵周安道宪史仲春雨窗书怀十首 其七。元代。叶颙。愁来倍觉诗难和,醉后宁辞酒满斟。夜雨惊醒尘世梦,春风吹老少年心。
赠别舒广文还湘南兼寄故人二首 其二。明代。顾璘。湘南山水最宜人,风物萧萧绝世尘。磐石江清见鱼影,甲峰松古长龙鳞。幽栖问字吹藜火,烂醉回船倒葛巾。旧种桃花今在否,相思烦为赏馀春。
答殷尧藩赠罢泾源记室。唐代。沈亚之。劳君辍雅话,听说事疆场。提笔从征虏,飞书始伏羌。河流辞马岭,节卧听龙骧。孤负平生剑,空怜射斗光。
落叶。明代。释函是。一叶辞枝影便单,烟深沙浅乱离难。因风恨不寒烧尽,踏月空怜屐齿乾。却忆题红疑有字,若逢为笠也须冠。纷纷树上残阳里,正好和云作画看。
和仲远新池。宋代。曹勋。公有静中趣,凿山俯清深。秋风夜雨过,饱闻泉石音。云岫冷苍翠,游萍纷浮沉。心赏殊不已,悠然付微吟。
送张舍人之江东。唐代。李白。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次韵襄阳常县尉送行。宋代。项安世。别酒不可饮,别袂不可分。所嗟君劝我,已复又劝君。人生宁不老,值此相送频。君家近天咫,我职在湘濆。山头一挥手,从此断知闻。甫昔年少日,著论淮过秦。只今惟莫莫,于世不谆谆。何由东南去,复与吾子亲。捧剌欲填字,食虀悲受辛。勉哉刷羽翰,往立要路津。
寄四弟卜筑夷门。明代。张嗣纲。昔年山穴隐封茔,此日高栖彩凤城。策画未工田舍计,贻谋惟善子孙营。须知卜筑如灵宝,更忆围园似邵平。老去只愁风土恶,早迁仁里乐吾生。
薄媚(第二虚催)。宋代。董颖。飞云驶。香车故国难回睇。芳心渐摇,迤逦吴都繁丽。忠臣子胥,预知道为邦祟。谏言先启。愿勿容其至。周亡褒姒。商倾妲己。吴王却嫌胥逆耳。才经眼、便深恩爱。东风暗绽娇蕊。彩鸾翻妒伊。得取次、于飞共戏。金屋看承,他宫尽废。
赠眼医。元代。赵秉文。和扁不并世,世岂无良医。今代王彦若,恨无东坡诗。大弨卧壮士,积热下脑脂。神针运斤风,此妙人得知。君言吾有道,神视了不疑。擘山导河流,破壁取蛟螭。圣道如日月,浮云时翳之。谁为补天手,刮膜施金篦。韩孟不可作,此艺真吾师。
题渊明白衣送酒图。明代。张羽。几回笑把菊花枝,遥望南山自咏诗。不值白衣人送酒,岂堪怀抱独醒时。
赠黄岁登 其一。清代。戴梓。嗟尔名门后,垂髫值乱离。思亲寒食节,吊影落花时。云海音书渺,冰霜涕泪滋。长斋依古佛,自忏命多奇。
杂曲歌辞。少年行。唐代。施肩吾。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五凤街头闲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
鹧鸪天。宋代。晏几道。晓日迎长岁岁同。太平箫鼓间歌钟。云高未有前村雪,梅小初开昨夜风。罗幕翠,锦筵红。钗头罗胜写宜冬。从今屈指春期近,莫使金尊对月空。
乡同年武林郭敬之通判七十寿诗。明代。谢迁。莼鲈兴动蚤归田,阛阓逍遥讶地仙。鹤算正逢开寿域,鹿鸣犹记共宾筵。长生宴近端阳节,遗爱歌闻别驾贤。路隔江关空企渴,短章聊复寄勤惓。
游惠阳西湖。宋代。陈尧佐。附郭水连山,公馀独往还。疏烟鱼艇远,斜日寺楼闲。系马芭蕉外,移舟菡萏间。天涯逢此景,谁信自开颜。
贺澹庵先生胡侍即新居落成二首。宋代。杨万里。清庙欹斜一笑扶,归来四壁亦元无。可怜拙计输余子,住破僧房始结庐。三迳非遥人自远,万间不恶我何须。冥搜善颂终难好,贺厦真成燕不如。
再和雁湖十首。宋代。李壁。总角趋庭得绪余,诗书元自与生俱。词林教诵鹪鹩赋,画苑嗔传蛱蝶图。千古凌烟思郑国,一时偃月怨哥奴。情和颜蹠均为寄,忍絜新樽上镜湖。
鹧鸪天。宋代。段克己。古木寒藤荫小溪。溪边更着好山围。波间容与双鸥净,空外飘飘一*飞。湍浪写,万珠霏。风前天棘舞青丝。兰亭豪逸今陈迹,不醉东风待几
论诗绝句三十首 其二十七。清代。赵清瑞。诗魔贵廓清,二樵挺奇逸。岷江接湘流,骚些遗音翕。
咏史十首 其五 蔡文姬。清代。杨浣芬。御赐书成诵,黄金赎魏公。至今边塞上,茄拍和秋风。
暮春感怀。宋代。谢逸。雨退飞廉决怒云,百花净尽扫埃尘。大千沙界乾坤阔,一段江山日月新。浩荡烟波鲸海晚,漰腾雪浪锦城春。谁人独采南山蕨,窗外休呼祁孔宾。
元夕。明代。陶宗仪。珂里传柑日,金吾放仗时。楼台灯火淡,风雨管弦悲。术眩明皇幸,仪尊太乙祠。千年成古迹,兀坐漫赍咨。
四怀诗 其四 怀子与。明代。吴国伦。风尘秉马路俱迷,尔得汀江似武溪。花落案头无一事,寻仙时过玉华西。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曲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也哉!(自媒 一作:自诩)
庸医治驼。明代。江盈科。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曲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也哉!(自媒 一作:自诩)
弇园杂咏十六首 其六 金粟岭。明代。王世贞。罢翻经卷旋呼杯,为爱天香桂子开。醉后飞花满巾帻,真成金粟卧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