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春秋

出自宋代张抡的《踏莎行》,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wèn chūn qiū,诗句平仄:仄仄平平。
一道飞泉,来从何许。
空山积翠无人处。
潺_时和七弦琴,溟_忽散千岩雨。
不问春秋,何拘今古。
清音一听忘千虑。
缨尘濯尽百神闲,飘然襟袖思轻举。
()
飞泉,七弦琴,不问,春秋,一听,飘然,轻举

《踏莎行》是宋代张抡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清幽的景象,并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自由自在的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道飞泉,来自何方。
空山中绿意积聚,无人迹可寻觅。
潺潺流水伴着七弦琴,细雨洒落在千岩上。
无需问及历史的春秋,何必拘泥于过去与现在。
清澈的音调一听便能忘却烦忧。
尘土被洗净,百神都变得安闲,
思绪飘然,衣袖轻拂之间。

诗意:
《踏莎行》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与宁静的情感。诗中的飞泉和空山积翠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没有人烟,只有清幽的自然景观。七弦琴的声音伴随着潺潺流水,细雨洒落在岩石上,形成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诗人不关心历史的变迁,也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只专注于此时此刻的美好。他通过聆听清音,忘却了千万烦恼,心灵得到了净化,百神也变得宁静安逸。思绪飘然,衣袖轻拂之间,诗人感受到了自由与轻松。

赏析:
《踏莎行》以山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妙与宁静,以及诗人对自由和追求的向往。诗中的一道飞泉和空山积翠形象生动,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受。潺潺流水和七弦琴的声音交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细雨洒落在千岩上,仿佛雨点敲击着心灵的琴弦,使诗人的思绪愈发轻快。诗人摒弃了世俗的纷扰,不问历史的春秋,不拘泥于过去与现在。他只专注于此时此刻的美好,通过聆听清音将烦忧抛之脑后,心灵得到了净化。诗人的思绪飘然,衣袖轻拂之间,他感受到了内心的自由与轻松。

整首诗词以清新、宁静的意境为主线,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展现了对自由与追求的向往。读这首诗词,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宁静,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内心宁静与自由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抡

[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尝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高宗莅聚景园,抡进柳梢青词;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三月,高宗再莅聚景园,抡进壶中天慢词;九月,孝宗幸绛华宫,抡进临江仙词:均赐赉极渥。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张抡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