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鲸吞吐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wàn lǐ cháng jīng tūn tǔ,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望飞来、半空鸥鹭。
须臾动地鼙鼓。
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朝又暮。
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
风波平步。
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
人间儿戏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
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
功名自误。
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
飞来,鸥鹭,须臾,鼙鼓,鏖战,貔虎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是宋代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望飞来、半空鸥鹭。
须臾动地鼙鼓。
截江组练驱山去,
鏖战未收貔虎。
朝又暮。
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
风波平步。
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
人间儿戏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
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
功名自误。
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诗意和赏析: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以观潮之景为背景,表达了辛弃疾对时局纷扰和个人遭遇的感慨和思考。

诗的开篇描述了天空中飞来的鸥鹭,以及地上鼙鼓声的动荡,这些景象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战乱。接着,诗人描绘了截江组练的壮士们奋勇驱山而去,却仍未能平定战乱,暗示着动荡的局势和未竟的战斗。

诗中提到了吴儿,指的是吴越地区的人民,他们习惯于面对困难和敌人的威胁,不畏惧蛟龙的愤怒。这表达了人民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接下来的描写展示了风平浪静的海面上红旗飘扬的景象,以及跳跃的鱼儿和踏浪舞动的浪花。这一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观和生机勃勃的场景。

最后两句诗引用了长鲸吞吐的景象,表达了巨大力量的存在和人间的战乱。诗中提到人间的戏弄和千千万万的弩箭,意味着战乱和动荡。白马素车东去,象征辛弃疾自身的离去和对功名的追求的无奈和疲倦。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战乱动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不满和对个人遭遇的思考。它展示了辛弃疾对于现实的抱怨和对人生的疑问,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于理想和功名的追求的痛苦和无奈。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