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不知其由

出自宋代苏辙的《喜雨》,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màn bù zhī qí yóu,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历时书不雨,此法存春秋。
我请诛旱魃,天公信闻不。
魃去未出门,油云裹嵩丘。
蒙蒙三日雨,入土如膏流。
二麦返生意,百草萌芽抽。
农夫但相贺,漫不知其由
魃来有巢穴,遗卵遍九州。
一扫不能尽,余孽未遽休。
安得风雨师,速遣雷霆搜。
众魃诚已去,秋成傥无忧。
()
历时,不雨,请诛,天公,出门,嵩丘,蒙蒙

《喜雨》是一首宋代苏辙的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历时书不雨,此法存春秋。
我请诛旱魃,天公信闻不。
魃去未出门,油云裹嵩丘。
蒙蒙三日雨,入土如膏流。
二麦返生意,百草萌芽抽。
农夫但相贺,漫不知其由。
魃来有巢穴,遗卵遍九州。
一扫不能尽,余孽未遽休。
安得风雨师,速遣雷霆搜。
众魃诚已去,秋成傥无忧。

诗意:
《喜雨》描述了一场盼望已久的雨水降临的情景。诗中描绘了干旱的景象,以及主人公为了祈求雨水而诛杀旱魃的过程。最终,雨水终于降临,给大地带来了丰收的希望。整首诗表达了人们对于雨水的渴望和对自然力量的崇敬。

赏析:
《喜雨》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干旱与雨水的对比,展现了人们对雨水的渴望和对旱魃的恐惧。诗中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将旱魃比喻为危害农业的恶魔,主人公为了解决旱情而请求天公的帮助。在描述雨水降临时,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雨水如膏流一般滋润大地,使得农作物复苏,百草抽芽。最后几句表达了主人公对旱魃的深恶痛绝,并希望能够有风雨师和雷霆的力量帮助将余孽扫除,保证秋天的丰收。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力量的崇敬和对农民丰收的期盼。通过描绘干旱与雨水的对比,苏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诗词言简意赅,用意明确,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展现了苏辙的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