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灵疑榜吏

出自明代王慎中的《挽周迹山周以谏杖死》,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hú líng yí bǎng lì,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降魄兹乡返,精魂何所依。
刍灵疑榜吏,幽域讶圜扉。
白日终无照,青春更不归。
天心垂涕泣,寒雨载途飞。
()
降魄,精魂,榜吏,白日,无照,青春,涕泣,载途

《挽周迹山周以谏杖死》是明代诗人王慎中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挽周迹山周以谏杖死
降魄兹乡返,精魂何所依。
刍灵疑榜吏,幽域讶圜扉。
白日终无照,青春更不归。
天心垂涕泣,寒雨载途飞。

诗意:
这首诗词是王慎中挽歌明代官员周迹山的作品。诗人表达了对周迹山死去的悼念和对生死、人生归宿的思考。诗中描绘了周迹山的魂魄归乡,但又感到无依无靠。他在幽域之中惊讶地看到他的墓碑上出现了榜文,仿佛他还是一个官员。白天的光芒已经无法照亮他,青春也无法再回来。天空的心灵在哭泣,寒雨载着悲伤飞过。

赏析:
这首诗词以挽歌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周迹山的悼念之情。诗中运用了意象和比喻,展现了生死和人生的无常和脆弱。诗人通过描写周迹山的魂魄返乡,表达了对人死后的归宿和灵魂的彷徨无依的思考。刍灵疑榜吏的描写,表现了周迹山死后仍被官僚体制所束缚,暗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白日终无照,青春更不归的表达,表明了生命的短暂和无法挽回的流逝。天心垂涕泣,寒雨载途飞的描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述,增强了悲伤的氛围。

总之,这首诗词以悼念之情为主线,通过描绘周迹山的魂魄归乡和对生死、人生归宿的思考,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人运用意象和比喻,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悲伤、幽寂的氛围,使读者对生死和人生的无常有所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慎中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