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衣寒贱貂蝉贵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涧底松-念寒俊也》,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niú yī hán jiàn diāo chán guì,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
生在,工度,天子,明堂,不知

涧底松-念寒俊也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中文译文:
涧底的松树
松树高大,达百尺高,十围宽,
生长在涧底,又寒又低。
涧深山险,人迹罕至,几无路,
老死之时也无人去伐之。
天子明堂需要梁木,
却不知道这里有好材料。
谁能领会苍苍的造物之意,
只是与之材料不合地势。
金张世禄原本贫穷,
牛衣寒贱,而貂蝉富贵。
貂蝉和牛衣,地位虽然不同。
高者未必贤,低者未必愚。
你可曾看见沉沉海底的珊瑚,
明明历经风雨却生长在天上的白榆树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题材,通过对松树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观的反思。

第一联描述了一棵巨大的松树生长在寒冷低洼的涧底,显示出松树在困境中奋发向上的形象。

第二联描绘了涧深山险,人迹罕至的情景,表达了松树几乎无人懂得其价值和重要性。

第三、四两联通过对材料与环境的不匹配,以及对贫贱和富贵的对比,暗示了社会中才德与地位并不一定相关的道理。

最后一联以珊瑚和白榆树为象征,表达了对世间智者和愚者的思考。珊瑚生长在海底,白榆树则生长在天上,显示了聪明和愚笨不一定取决于地位。

整首诗以松树为蓝本,通过对树木的比喻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通过对高低贵贱的对比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质疑。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应该超越地位和物质的追求,追寻内心的智慧和真理。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