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易程婴岂不知

出自宋代周铨的《答曾进士》,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ǐ yì chéng yīng qǐ bù zhī,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死易程婴岂不知,十年后死不为非。
文辞未便改秦馆,敲朴徒能抱御衣。
无志何须悲庙黍,得仁便不食山薇。
儒冠有愧一厮养,何忍葵心对落晖。
()
为非,文辞,秦馆,御衣,无志,何须,不食,儒冠,有愧,厮养

《答曾进士》是宋代周铨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死易程婴岂不知,
十年后死不为非。
文辞未便改秦馆,
敲朴徒能抱御衣。
无志何须悲庙黍,
得仁便不食山薇。
儒冠有愧一厮养,
何忍葵心对落晖。

诗意:
这首诗词是周铨回答曾进士的一篇作品。诗人反问程婴是否不知道死亡是多么容易,十年后的死亡也不会被认为是不合适的。他表示自己的文才还不够好,不敢去改变居住的地方,只能敲打简陋的乐器来抚慰自己的心情。他认为如果没有追求,何必为庙堂中的黍稷而悲伤,只要得到仁义就不需要吃山间的野蔬。他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儒生,对他的养育者有愧,但又如何忍心放弃自己内心的渴望去面对黄昏的落日呢?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周铨对现实境遇的思考和对内心追求的坚持。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展现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认为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或不合适的事情。他用自己的行为来暗示自己的无奈,表示自己的文辞还不够好,在庙堂中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然而,他并不因此放弃自己的志向,用敲朴的乐器来鼓舞自己,寄托自己的情感。他强调追求仁义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仁义,才能超越物质的追求。最后,他表达了对自己的愧疚,但又表示不忍心放弃内心的渴望和对美好的追求。

这首诗词展示了周铨对于生死、追求和内心挣扎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心态。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理想追求的坚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周铨

...

周铨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