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不惭愧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岁暮》,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ān dé bù cán kuì,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
惨澹岁云暮,穷阴动经旬。
霜风裂人面,冰雪摧车轮。
而我当是时,独不知苦辛。
晨炊廪有米,夕爨厨有薪。
夹帽长覆耳,重裘宽裹身。
加之一杯酒,煦妪如阳春。
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
何处炉有火,谁家甑无尘。
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
安得不惭愧,放歌聊自陈。
()
经旬,人面,冰雪,车轮,当是,不知,有薪

《岁暮》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岁暮时节的贫困景况,以及与自己相比其他人的缺乏。诗中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困境的感慨和自怜。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于弱者的同情和悲悯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岁云将暮黯然度,阴冷的天气已经持续了几天。
霜风已经使人的面孔长出裂纹,冰雪使车轮不堪重压。
而我自己在那个时候,竟然不知道苦辛的滋味。
清晨在炊烟中有米饭,傍晚在炉火中有柴火。
夹帽紧紧护住耳朵,厚重的皮袄宽松地包裹着身体。
再加上一杯热酒,暖和得就像阳春。
在洛阳城里,上层人士和平民百姓比比皆是饥寒交迫。
哪里有炉火可以取暖,哪家没有一丝尘土的酒甑。
像我这样吃饱穿暖的人,在百人之中都找不到一个。
怎能不感到羞愧,唯有放声歌唱来稍稍自慰。

这首诗通过描写岁末时节的寒冷和贫困的生活状况,突出了作者对于困境的反思和悲愤。他虽然在物质上比其他人过得更好,但他内心深处依然感到无比的孤独和苦闷。这首诗以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主,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通过这首诗,白居易展示了他对贫困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诗中表达了对于人世间不公平的思考和对于个人处境的认识,诗意深刻而发人深省,展现了唐朝社会的一面冷酷和残酷,同时也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人生的无奈。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