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骊山下

出自明代朱高煦的《拟古诗(六首·永乐五年)》,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iān gǔ lí shān xià,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三五肇人极,圣道何巍巍。
夏殷逮成周,文风渐弘开。
吕政绝天纪,残苛恣雄猜。
万姓坐涂炭,六籍成寒灰。
自谓世无敌,沙丘忽崩摧。
阿房乐未央,长城空怨堆。
人文至今存,狂秦安在哉?千古骊山下,秽德衔余哀。
()
圣道,文风,弘开,涂炭,六籍

《拟古诗(六首·永乐五年)》是明代朱高煦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三五肇人极,圣道何巍巍。
夏殷逮成周,文风渐弘开。
吕政绝天纪,残苛恣雄猜。
万姓坐涂炭,六籍成寒灰。
自谓世无敌,沙丘忽崩摧。
阿房乐未央,长城空怨堆。
人文至今存,狂秦安在哉?
千古骊山下,秽德衔余哀。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朱高煦对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过去文化荣光的怀念之情。诗中回顾了历史的兴衰荣辱,以及对当时明朝统治者的批评。

赏析:
这首诗词以古代历史为背景,通过对旧时盛世的追忆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诗中提到了夏、殷、周等历史时期,揭示了历史的更迭和文化的发展。作者对于明代吕宋政权的腐败和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表示了不满,用"吕政绝天纪,残苛恣雄猜"来形容当时的政治现状。接着,诗人以"万姓坐涂炭,六籍成寒灰"表达了人民苦难的境况和社会的衰败。随后,诗人对当时的统治者自命不凡的态度表示了不屑,用"自谓世无敌,沙丘忽崩摧"来表达对他们的讽刺和无奈。诗中提到了阿房宫和长城,阿房宫象征着封建统治的奢华和腐败,长城则象征着国家的边防和防御,但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怨愤和无奈的象征。最后,诗人借问"狂秦安在哉?"表达了对秦朝的反思,以及对秦朝统治者暴政的批判。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过去盛世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文价值的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以及对文化荣光和政治腐败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困境的忧虑和对人文价值的思考。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象和对比手法,凸显了诗人的批判精神和对于社会变迁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