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山上桧

出自宋代苏轼的《岘山》,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uán tuán shān shàng guì,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远客来自南,游尘昏岘首。
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
登高忽惆怅,千载意有偶。
所忧谁复知,嗟我生苦后。
团团山上桧,岁岁阅榆柳。
大才固已殊,安得同永久。
可怜山前客,倏忽星过溜。
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
()
来自,游尘,过关,登高,惆怅,有偶,生苦

《岘山》是苏轼的作品,描述了远客来到岘山的景色和心情。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远客来自南,游尘昏岘首。
来自南方的远客,行走在尘土之中,眼前是岘山的头峰。

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
穿越关卡并不需要很长的步数,广阔的山谷吞噬着楚国的密林。

登高忽惆怅,千载意有偶。
登上高山时突然感到忧愁,仿佛千年来的感受有所共鸣。

所忧谁复知,嗟我生苦后。
我所忧虑的事情又有谁能理解,唉,我在生活的苦难之后感叹。

团团山上桧,岁岁阅榆柳。
山上的松树形成一团团,岁月年复一年观赏着榆树和柳树。

大才固已殊,安得同永久。
伟大的人才本就是独特的,又怎么能与永恒相同呢。

可怜山前客,倏忽星过溜。
可怜山前的旅客,像星星一样匆匆而过。

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
贤者和愚者的差别还没有被划分清楚,新来者应该自己剖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作为远客来到岘山的感受和心情。他在旅途中欣赏自然景色,登上高山时却突然感到忧愁,这可能是他对自己处境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思索。诗中提到的山上的松树、榆树和柳树,以及对大才和智者的思考,都展示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整首诗词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感叹。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