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然直节庇峨岷

出自宋代苏轼的《陆龙图诜挽词》,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tǐng rán zhí jié bì é mín,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挺然直节庇峨岷,谋道従来不计身。
属纩家无十金产,过车巷哭六州民。
尘埃辇寺三年别,樽俎岐阳一梦新。
他日思贤见遗像,不论宿草更沾巾。
(成都有思贤阁,画诸公像。
()
峨岷,従来,不计身,属纩,金产,州民,樽俎,遗像,宿草,诸公

《陆龙图诜挽词》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挺然直节庇峨岷,
谋道従来不计身。
属纩家无十金产,
过车巷哭六州民。

尘埃辇寺三年别,
樽俎岐阳一梦新。
他日思贤见遗像,
不论宿草更沾巾。

中文译文:
高高地屹立着,坚守着峨嵋山的节操,
为了追求道义从不顾及自身。
虽然家境贫寒没有多少财产,
但路过车巷时为六州的百姓哭泣。

尘埃落定,离开辇寺已有三年,
举杯共饮在岐阳时的经历如今成为了一场新的梦。
将来的某一天,我会怀念先贤,看到他们的遗像,
不论是在宿草间还是在我的巾帼上,都会流下眼泪。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的坚持,以及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与痛心。诗中的陆龙图诜指的是宋代画家陆龙创作的一幅画,画中描绘了苏轼的形象,他把这幅画挂在思贤阁中,作为对先贤的纪念。

首节描述了苏轼以坚守峨嵋山的直节来辅佐国家的意愿,他追求道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第二节表达了苏轼家境贫寒,但他并不在意物质财富,而是关心百姓的疾苦。他用哭泣来表达对社会的关怀和悲痛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苏轼离开辇寺已有三年的情景,以及在岐阳时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被他形容为一场新的梦,暗示着他对过去的回忆和憧憬。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对先贤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无论是在思贤阁中看到他们的遗像,还是在某个寂静的地方,他都会流下眼泪。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崇高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通过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深刻思考的抒发,苏轼表达了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和回响。此诗写作精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