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乃祸衅稠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寓言九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kuàng nǎi huò xìn chóu,诗句平仄:仄仄仄仄平。
不得君子居,而与小人游。
疵瑕不相摩,况乃祸衅稠
高语不敢出,鄙辞强颜酬。
始云避世患,自觉日已偷。
如傅一齐人,以万楚人咻。
云复学齐言,定复不可求。
仁义多在野,欲从苦淹留。
不悲道难行,所悲累身修。
()
不得,小人,相摩,不敢,避世

《寓言九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不得君子居,而与小人游。
无法与君子共居,只能与小人为伍。

疵瑕不相摩,况乃祸衅稠。
瑕疵不会相互摩擦,更不用说祸害和纷争了。

高语不敢出,鄙辞强颜酬。
高尚的言辞不敢表达,只能以低俗的言辞勉强应对。

始云避世患,自觉日已偷。
开始时说要避开世间的苦难,但自己渐渐觉得时间已经消磨殆尽。

如傅一齐人,以万楚人咻。
像是曾经在傅一齐(战国时期的国家)的人们一样,成千上万的人呼喊着。

云复学齐言,定复不可求。
尽管说过要学习傅一齐的言辞,但实现起来是不可能的。

仁义多在野,欲从苦淹留。
仁义之道多在乡野之间,渴望从苦难中留存下来。

不悲道难行,所悲累身修。
并不悲伤于道义难行,悲伤于自身的辛勤修行。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在封建社会中与小人为伍的困境。他感到自己无法与君子共处,只能与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在一起。作者认为高尚的言辞无法表达,只能以低俗的言辞回应。他曾希望通过避开世间的苦难来寻求自我安慰,但后来意识到时间已经不再等待他。作者以傅一齐的人们为例,描绘了成千上万的人们的呼喊声,但他明白自己无法实现他们的愿望。最后,作者认为仁义之道在农村更容易实现,但他悲伤于道义难行,也感叹于自己长时间以来的辛勤修行。

这首诗词反映了王安石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道义的追求。他通过描绘自己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道德价值的思索。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