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影方徘徊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两马齿俱壮》,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gù yǐng fāng pái huái,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两马齿俱壮,自骄千里材。
生姿何轩轩,或是龙之媒。
一马立长衢,顾影方徘徊
一马裂衔辔,奔嘶逸风雷。
立岂饱刍豆,恋栈常思回。
奔岂欲野齕,久羁羡驽骀。
两马不同调,各为世所猜。
问之不能言。
使我心悠哉。
()
生姿,龙之媒,徘徊,衔辔,风雷

《两马齿俱壮》是王安石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两匹马牙齿都很壮,自视千里之材。它们生得姿态高傲,或许是龙的血脉。一匹马站在长街上,回头看影子徘徊。一匹马咬断了辔头,飞奔着吼叫如风雷。它们站立时难以满足,常常思念家中的槽栏。它们奔驰时并非野蛮,长期困禁渴望乘马车。两匹马各有不同的调调,都受到世人的猜测。问它们,它们无法言说。使我心情宁静愉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描写揭示了人与马之间的情感纽带。诗中的两匹马象征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首先是自负千里之材、姿态高傲的马,它站立在长街上,回首徘徊,表现出对自身形象的自豪和自我陶醉。而另一匹马则是咬断了辔头,奔跑着吼叫如风雷,它渴望自由,不愿受到束缚。两匹马在外表和行为上都不同,因此引起了世人的猜测和好奇。

这首诗的诗意并不仅仅局限于马的形象,而是通过马的形象来表达作者对人性的思考。马是一种高贵而自由的动物,它们代表了追求自由、追求梦想的人。诗中的两匹马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人,一个是乖巧顺从的,受到世人称赞,另一个则是野心勃勃、追求自由的。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人,他们都无法完全被他人理解,无法用言语来解释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诗中所言:“问之不能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意图。

通过这种隐喻手法,王安石表达了对人性和个体价值的思考。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追求,无论是得到他人认可的还是追求自由的,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诗中的“使我心悠哉”表达了作者在面对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时的宁静和愉悦心情。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马的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对不同个体的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思考,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