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乍往回

出自宋代司马光的《流芳桥》,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uí bō zhà wǎng huí,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桥下流芳度,余春日夕催。
呼人洗樽斝,招客藉莓苔。
倚柱时流滞,随波乍往回,仙家如不近,安得此花来。
()
流芳度,倚柱,流滞,往回,安得

《流芳桥》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司马光。这首诗词描绘了桥下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桥下流芳度,余春日夕催。
呼人洗樽斝,招客藉莓苔。
倚柱时流滞,随波乍往回,
仙家如不近,安得此花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桥下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和对仙境般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中提到了桥下的"流芳度",这是指桥下的景色美丽动人,散发着芳香。作者感叹春天的来临,希望时间能够快些过去,让春天早点到来。

接着,诗中描述了作者呼唤人们来洗酒器和邀请客人踏上莓苔覆盖的桥面。这表明作者希望与朋友们一起共享美好的时光,享受春天的氛围。

然而,诗中也描绘了作者倚柱而立时,时间似乎变得缓慢,流动变得迟缓。这可能是作者在等待春天的到来时感到的焦虑和不耐烦。

最后,诗中提到了仙家,指的是仙境般的生活。作者希望能够接近仙境,享受其中的美好。然而,现实与仙境相距甚远,作者感叹现实生活中的不完美,希望能够拥有这样美好的花朵。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桥下的景色和表达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它展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