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有若此

出自宋代梅尧臣的《伤何皆秀才》,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rén shì yǒu ruò cǐ,诗句平仄:平仄仄仄仄。
高高空山木,枯死不中材。
宁答厚地力,岁久为朽灰。
昂藏儒家子,五十殒蒿莱。
空负执卷勤,明月不颔顋。
一芥禄未及,九泉无复开。
人世有若此,愚智曷论哉。
()
山木,枯死,不中,昂藏,儒家子,蒿莱,空负,明月,未及,九泉,人世

《伤何皆秀才》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高高的山木,干枯而不中用。
宁愿选择厚实的土地之力,岁月久了也变成朽灰。
埋藏着儒家学子,五十位学者都已离世。
白白浪费执着于读书的辛勤努力,明亮的月光也无法照亮他们的额头。
他们的一份微薄报酬未能得到,死后连九泉也无法再开启。
人世间若有这样的命运,愚蠢与智慧有何可辨。

诗意:
《伤何皆秀才》描绘了宋代时期文人士子的悲苦命运。诗中描述了高山上的木材,干枯无用,象征了才华横溢但却无法得到重用的文人。相比于他们的才华,他们宁愿选择务实的土地劳作,但最终也只是成为了朽灰。诗人感叹五十位儒家学者都已去世,他们辛勤的读书之路白白浪费,就连明亮的月光也无法照亮他们的前程。他们辛苦却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在死后也无法再得到丝毫补偿。诗人对这种现象感到痛心,并思考了人世间的愚蠢与智慧的问题。

赏析:
该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宋代文人的悲怆命运,通过对比高山木材和儒家学子的命运,表达了对文人才华被埋没的痛心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高山木材和儒家学子的命运进行对照,强调了文人的才华被埋没的无奈和不公。诗中的"一芥禄未及,九泉无复开"一句,意味着文人在生前无法得到应有的赏识和报酬,而死后也无法得到丝毫安慰,表达了对悲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无奈感叹。整首诗意味深长,通过对文人命运的描绘,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平和人生意义的反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