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丹楹刻桷为

出自宋代邵雍的《和君实端明花庵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yòng dān yíng kè jué wèi,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不用丹楹刻桷为,重重自有翠阴垂。
后人继取天真意,种莳增华非所宜。
()
自有,后人,天真意

《和君实端明花庵二首》是宋代哲学家邵雍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不用丹楹刻桷为,
重重自有翠阴垂。
后人继取天真意,
种莳增华非所宜。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名为端明花庵的庙宇。诗人邵雍表达了他对这个庵堂的理解和思考。他认为,庙宇不需要豪华的丹楹和雕刻的柱子作为装饰,因为本身自然的美景已经足够了。庵堂的周围环绕着翠绿的树荫,形成了一片美丽的景色。后来的人们继承了这种自然的美感,继续修建和装饰庙宇,但邵雍认为这种增加华丽的做法并不适宜。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庙宇的景观,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们过度修饰的反思。诗中的"丹楹"和"桷"是指庙宇的柱子和梁架,"翠阴"则指绿树荫蔽。邵雍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为装饰的对比,表达了自然之美的超越性和深远意义。

诗人认为,庙宇本身就拥有自然的美丽,不需要过度雕琢和修饰。他用"重重自有翠阴垂"一句表达了树木茂盛的景象,形容了庙宇周围的美丽景色。这种自然之美,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是一种内在的美感和境界。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后人的忠告和警示。他认为,后来的人们继承了自然之美的意境,但是在修建庙宇时过于追求华丽,种种增加华丽的做法并不合适。这是对那些过度追求外在辉煌而忽视内在本质的人们的反思和批评。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味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与人为装饰之间关系的思考。它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之美,不要过度追求华丽和表面的辉煌,而是要注重内在的平和与深邃。这种思想在宋代文人中较为流行,与邵雍作为哲学家兼文人的身份相符合,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和思想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