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成华屋柱

出自宋代苏辙的《和迟田舍杂诗九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uàn chéng huá wū zhù,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
苍然涧下松,不愿世雕刻。
斧斤百夫手,牵挽千牛力。
断成华屋柱,加以缀衣饰。
人心喜相贺,松心终自惜。
()
不愿,斧斤,千牛,屋柱,加以,衣饰,人心,相贺

《和迟田舍杂诗九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九首杂诗之一。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苍然涧下松,
不愿世雕刻。
斧斤百夫手,
牵挽千牛力。
断成华屋柱,
加以缀衣饰。
人心喜相贺,
松心终自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写松树为主题,表达了松树的坚贞和不愿随波逐流的精神。

首句描述了松树生长在山涧之下,苍然挺立的景象。苍然一词意味着松树的形象高大、峻拔,给人一种雄伟壮观的感觉。

第二句表达了松树不愿被世俗的雕刻所改变的意愿。松树象征着高尚品质和坚定的个性,它不愿意被世俗的价值观所侵蚀,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本真。

接下来的两句以斧斤和牵挽为形容,表达了松树的坚固和不易动摇的特质。斧斤百夫手和牵挽千牛力形象地描述了松树的根基深厚,它的力量无法轻易被破坏。

接下来的两句讲述了即使是断裂的松树也被用来装饰华丽的房屋。华屋柱代表着高贵的建筑,而断裂的松树被加以修饰,说明松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坚韧,还在于其美丽和装饰性。

最后两句表达了人们对松树的赞美和欣赏之情。人们喜欢松树的品质并互相祝贺,但松树自己却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惋惜。这里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松树的形象,表达了对坚定不移的个性和独特价值的珍视和思考。

这首诗词通过写松树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高尚品质和独立精神的赞美,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自我价值和坚守内心信念的启示。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