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花生竹间

出自宋代苏辙的《葺居五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á huā shēng zhú jiān,诗句平仄:平平平平平。
杂花生竹间,竹荒花亦瘁。
移花通狂鞭,春到两皆遂。
墙东破茅屋,排去收遗址。
时来拾瓦砾,细细留花地。
()
花生,狂鞭,茅屋,遗址,瓦砾

诗词:《葺居五首》
作者:苏辙(宋代)

杂花生竹间,
竹荒花亦瘁。
移花通狂鞭,
春到两皆遂。

墙东破茅屋,
排去收遗址。
时来拾瓦砾,
细细留花地。

中文译文:
在杂花和竹子之间,
竹子荒花也疲惫。
移动花朵像疯狂的鞭子,
春天来临,两者都繁盛。

墙壁东边是破旧的茅草屋,
清除了残留的遗址。
时光流转,我拾起瓦砾,
细心地留下这片花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辙的《葺居五首》之一,描绘了诗人修葺住所的情景和其中蕴含的意义。

诗人首先以"杂花生竹间"来形容住所,表达了诗人居住环境的丰富多样和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他使用"竹荒花亦瘁"的意象,将竹子与花朵相对照,表达了竹子虽然荒凉,但也有凋零疲惫之时,暗示了人事物皆有盛衰的道理。

"移花通狂鞭,春到两皆遂"这句表达了诗人移动花朵的动作,将花朵比作疯狂的鞭子,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来临时花朵的蓬勃生长和繁盛景象。这也暗示了诗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住所焕发出新的生机和美丽。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墙壁东边的破茅草屋,以及清除遗址的场景。这表达了诗人对住所的整修和改善,将旧的茅草屋改建为新的住所。随后,诗人提到拾起瓦砾的场景,细心地保留这片花地。这种细致入微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对住所修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美的追求。诗人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示了他对自然界的细心观察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呈现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