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五五踏青行

出自宋代苏辙的《踏青》,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ān sān wǔ wǔ tà qīng xí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鸟渐嘤鸣。
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
山下瓶罂沾稚孺,峰头鼓乐聚簪缨。
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
晓去争先心荡漾,莫归夸后醉従横。
最怜人散西轩静,暧暧斜阳著树明。
()
浮桥,野店,嘤鸣,洞门,龙睛,鸭舌

诗词《踏青》是苏辙创作的,他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宗师。这首诗描绘了春天踏青时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人们欢乐的场景。

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江上冰消岸草青,
冰消化作湖中的冰消化了,岸边的草变得青翠,
三三五五踏青行。
人们三五成群地外出踏青游玩。

浮桥没水不胜重,
浮桥上的水退去了,变得十分沉重,
野店压糟无复清。
野店的人潮拥挤,不再宁静。

松下寒花初破萼,
松树下的寒花初次绽放,
谷中幽鸟渐嘤鸣。
山谷中的幽鸟开始鸣叫。

洞门泉脉龙睛动,
洞门的泉水像龙眼一样流动,
观里丹池鸭舌生。
庙观里的红色池水泛起涟漪。

山下瓶罂沾稚孺,
山下的瓶罂沾湿了年幼的孩子,
峰头鼓乐聚簪缨。
山峰上的鼓乐声汇聚在簪缨之间。

缟裙红袂临江影,
穿着白色丝绸裙子、红袖子的人们站在江边,
青盖骅骝踏石声。
青色的帐篷下,骏马踩着石头发出声响。

晓去争先心荡漾,
清晨出发,争先恐后,心情荡漾欢快,
莫归夸后醉従横。
不要骄傲地归去,酒后不要横行。

最怜人散西轩静,
最令人怜爱的是人们散去后的西轩的宁静,
暧暧斜阳著树明。
斜阳映照下,树木变得明亮。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春天踏青的场景,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人们欢乐的心情。苏辙运用生动的描写,展示了江边的冰消草青、人们踏青行、山谷的幽鸟鸣叫等景象。诗中还描绘了庙观的泉水、山下的孩子、山峰上的鼓乐以及江边的人们等细节,将整个春天踏青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诗的结尾通过描写散去后的宁静和斜阳映照下的树木明亮,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回味。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辙的才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语言运用,将春天踏青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