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邑河壖喜有兵

出自宋代苏辙的《送傅宏著作归觐待观城阙》,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é yì hé ruán xǐ yǒu bī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胶西前辈郑康成,千载遗风及后生。
旧学诗书儒术富,兼通法律吏能精。
还家彩服频为寿,得邑河壖喜有兵
民事近来多迫促,弦歌聊试武城声。
〈律有郑氏章句。
()
前辈,遗风,后生,儒术,法律,彩服,民事,迫促,弦歌,聊试,章句

《送傅宏著作归觐待观城阙》是苏辙在宋代写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胶西前辈郑康成,
千载遗风及后生。
旧学诗书儒术富,
兼通法律吏能精。
还家彩服频为寿,
得邑河壖喜有兵。
民事近来多迫促,
弦歌聊试武城声。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辙送别傅宏归觐待观城阙的作品。诗中提到了胶西前辈郑康成,将他的千载遗风传承给后生。郑康成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前辈,精通旧学的诗书儒术,并且还通晓法律和行政,才干出众。诗人称颂了郑康成回家时常常穿彩服庆贺寿辰,同时也庆幸他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职位,有机会为国家做贡献。然而,近来的民事问题日益紧迫,诗人以武城的声音来试探弦歌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辙送别郑康成的作品,通过对郑康成的称颂和思考,表达了对前辈学者的敬仰和对时代局势的担忧。诗人赞美郑康成在学术和行政方面的全面才能,他既精通传统的诗书儒术,又了解法律和行政事务,可谓是博学多才。诗人通过郑康成的事例,表达了对于学术传统的尊重和对于继承传统的重要性的思考。

然而,在诗的末尾,诗人也透露了一些忧虑。他提到了近来民事问题的紧迫性,暗示社会上存在一些紧迫的问题需要解决。通过以武城的声音来试探弦歌的能力,诗人暗示了诗人自身和其他后辈学者在面对时代问题时的迷茫和困惑。

整首诗词既是对郑康成的送别和赞美,也是对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它展现了苏辙对学术传统的尊重和对时代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自身角色和责任的思考。这首诗词既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又有时代背景的投射,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