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粟才供且自强

出自宋代苏辙的《简学中诸生》,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ū sù cái gōng qiě zì qiá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泮水秋生藻荇凉,莫窗灯火乱萤光。
图书粗足惟须读,菽粟才供且自强
羽龠暗催新节物,弦歌不废近诗章。
腐儒最喜南迁后,仍见西雍白鹭行。
()
灯火,图书,菽粟,自强,羽龠,节物,诗章,腐儒,喜南迁

《简学中诸生》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泮水秋生藻荇凉,
莫窗灯火乱萤光。
图书粗足惟须读,
菽粟才供且自强。

羽龠暗催新节物,
弦歌不废近诗章。
腐儒最喜南迁后,
仍见西雍白鹭行。

中文译文:
泮水中的藻荇在凉爽的秋天生长,
窗外的灯火不要乱闪烁的萤火虫光。
厚重的图书必须要阅读,
贫瘠的土地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变得富饶。

翎箹(羽毛和竹制的乐器)暗暗地催促着新的季节和物产的到来,
琴弦和歌声并不会被近代的诗章所废弃。
腐朽的儒者们最喜欢南迁之后的环境,
仍然可以看到西雍地区的白鹭鸟在飞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不同主题的描绘,展现了苏辙对教育、文化和社会状况的思考和观察。

首先,诗人描述了泮水秋天的景色。泮水是一片古老的水域,藻荇在秋天茂盛生长,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然而,诗人警示人们不要被窗外闪烁的灯火所迷惑,而要专注于精神世界的提升。这里的灯火和萤火虫光可以象征着外在的诱惑和浮华,而窗内的图书则代表知识和智慧,需要被阅读和领悟。

其次,诗人提到了菽粟,这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他指出,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从贫瘠的土地中获得丰收,这也暗示了人们在求知和修养方面需要自我奋斗。

接着,诗人通过羽龠和弦歌两个意象,表达了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性。羽龠代表音乐艺术,暗示着新的季节和物产的到来,意味着文化的繁荣。弦歌则代表文学艺术,表明诗歌在近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不应被轻视或废弃。

最后,诗人提到了腐儒和南迁。腐儒指的是守旧的儒者们,他们喜欢南迁之后的环境,暗示他们偏爱南方的文化氛围。然而,诗人指出,即使在南方,他们仍然可以看到西雍地区的白鹭鸟在飞行。这里的白鹭鸟可以象征着高尚的品质和文化,暗示着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知识、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辙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知识的追求的思考。诗人强调了通过读书和自我奋斗来提升自己,并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近代文化的批判。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辙对教育、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关注,鼓励人们注重知识修养和追求真正的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