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盎云出山

出自宋代苏辙的《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其六闲燕亭》,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àng àng yún chū shā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登山稍已高,旷望良亦远。
危亭在山腹,物景行自变。
诸峰宿露收,草木朝阳绚。
盎盎云出山,溜溜泉垂坂。
徐行得佳处,永日遂忘返。
此乐只自知,傍人任嫌懒。
()
危亭,景行,宿露,草木,佳处,忘返,此乐,自知,傍人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其六闲燕亭》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登山稍已高,
旷望良亦远。
危亭在山腹,
物景行自变。
诸峰宿露收,
草木朝阳绚。
盎盎云出山,
溜溜泉垂坂。
徐行得佳处,
永日遂忘返。
此乐只自知,
傍人任嫌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苏辙与鲜于子骏一同游览益昌官舍时,在闲燕亭登山的景象和感受。

诗的开篇,“登山稍已高,旷望良亦远”,表达了登上山顶后的广阔视野和远处景色的美好。接着,诗人提到“危亭在山腹,物景行自变”,描绘了一座危险的亭子坐落在山腹之中,周围的景色随着步行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山景的多变和奇妙。

接下来的几句,“诸峰宿露收,草木朝阳绚”,描述了早晨的山峰在露水的洗礼下逐渐苏醒,草木在朝阳的照耀下展现出绚丽的色彩。诗中的“盎盎云出山,溜溜泉垂坂”描绘了山上的云雾缓缓升起,泉水从山坡上流淌而下,形成了一幅幽静而美丽的景象。

诗的结尾,“徐行得佳处,永日遂忘返。此乐只自知,傍人任嫌懒”,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悠闲地行走,不知不觉地度过了整个白天。诗人认为这种乐趣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体会,而旁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懒散。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山景的变幻和美丽,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悠然自得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苏辙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对个人感受的真实表达。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