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乞麾尚可得

出自宋代苏辙的《送李钧郎中》,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ōng nán qǐ huī shàng kě dé,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君家毗陵本江南,虽为浙西终未甘。
风流秀发自不减,气质浑朴犹中含。
敲榜满前但长啸,簿书堆案常清谈。
湖中往往载画舫,竹下小小开茅庵。
歌吟仿佛类骚雅,导引委曲师彭聃。
新茶泼乳睡方觉,渌酒倾水醒复酣。
一朝挥手去不顾,使我把袂心难堪。
扁舟水涸费牵挽,瘦马雪冻忧朝参。
一官来往似秋燕,薄俸包裹如春蚕。
东南乞麾尚可得,白首谁念家无甔。
()
君家,风流,秀发,不减,气质,浑朴,清谈,画舫,竹下,茅庵

《送李钧郎中》是苏辙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君家毗陵本江南,虽为浙西终未甘。
风流秀发自不减,气质浑朴犹中含。
敲榜满前但长啸,簿书堆案常清谈。
湖中往往载画舫,竹下小小开茅庵。
歌吟仿佛类骚雅,导引委曲师彭聃。
新茶泼乳睡方觉,渌酒倾水醒复酣。
一朝挥手去不顾,使我把袂心难堪。
扁舟水涸费牵挽,瘦马雪冻忧朝参。
一官来往似秋燕,薄俸包裹如春蚕。
东南乞麾尚可得,白首谁念家无甔。

诗意:
这首诗是苏辙送别李钧郎中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李钧郎中的风采和品德,表达了对他的赞赏和祝福。诗人通过描绘李钧的各种特质和生活场景,展示了他的才华、风度和修养,并表达了自己因别离而感到的伤感和不舍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李钧郎中为主题,通过描绘他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和生活情景,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品德。首先,诗人提到李钧的家庭地位,称他的家族毗陵是江南的一处地名,虽然他作为官员在浙西任职,但对家乡依然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接着,诗人将李钧的风采和气质与江南的风景相比较,强调他的风流秀发和内在的含蓄之美。他在官场上敲榜而长啸,文书堆满案头,却常常以清谈的方式度过时光。他常常在湖上乘画舫游玩,或者在竹下的茅庵中静心修行。这些描写展示了他的优雅和多才多艺的一面。

诗中还描述了李钧的个人品味和生活习惯。他的歌吟仿佛类似于骚雅的声音,他的导引委曲有如古代音乐家彭聃。李钧喜欢喝新泡的茶,即使泼洒在衣服上也不介意,他喜欢在酒醉后倒满水来清醒。这些细节描写展示了他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然而,诗人在最后几句中表达了对别离的痛苦和不舍之情。李钧挥手离去,不再顾及,使诗人感到内心痛苦。诗人以扁舟水涸、瘦马雪冻来形容送行的辛苦,而李钧则面临着寒冷的早朝。他的一官来往就像秋天的燕子,薄俸包裹就像春天的蚕茧。诗人希望李钧能在东南地区继续发挥作用,而他自己则感慨地说,白发人还能有谁记挂他的家乡呢?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绘李钧郎中的品质和生活情景,展示了他的才华和风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别离而感到的伤感和不舍之情。诗人以细腻的描写和意象丰富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优雅且多才多艺的形象,使读者对李钧郎中产生共鸣和敬佩之情。整首诗流畅自然,富有韵律感,展示了苏辙的独特才华和文学造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