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传法旧沙门

出自宋代汪元量的《幽州送景僧录归钱塘》,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háng ān chuán fǎ jiù shā mé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天目山前景老禅,长安传法旧沙门
十年不见身为累,万里相逢舌尚存。
漠漠尘埃凝破衲,凄凄风露袭归辕。
到家定有秋光在,报答黄花满故园。
()
前景,沙门,不见,身为,相逢,舌尚存,尘埃,凝破衲,凄凄,到家,报答,黄花,故园

《幽州送景僧录归钱塘》是宋代汪元量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具有浓厚的禅意,通过描述与景僧录的相会与离别,表达了人生的离散和相聚的情感。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天目山前景老禅,
长安传法旧沙门。
十年不见身为累,
万里相逢舌尚存。
漠漠尘埃凝破衲,
凄凄风露袭归辕。
到家定有秋光在,
报答黄花满故园。

这首诗词的诗意表达了几个主要的内容。首先,诗人描述了景老禅师在天目山前的景象,这里可能是景福寺的禅院。其次,诗人提及长安的旧沙门,可能是指禅宗传承的师长。接着,诗人表达了与景老禅师长达十年不见的遗憾之情,同时强调万里相逢时的难得。在最后两句中,诗人通过描绘尘埃凝结在僧人的袈裟上以及凄凉的风露袭来的归辕,展示了禅修者在修行路上的艰辛和辛酸。不过,诗人也表达了对家园的期盼和对黄花秋光的向往,预示着归家后的宁静和满足。

这首诗词通过禅宗的意境和修行者的感悟,传达了人生的离散与相聚、禅修的苦辛与追求、以及归家的渴望和对故园的眷恋。通过描绘景禅师的形象,诗人让读者感受到禅修者的孤独与坚持,以及与师长的重逢所带来的喜悦与感激。整首诗抒发了对禅修之路的理解与坚守,并以家园和自然景色的描绘来展现禅者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这首诗词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引发人们对生命和修行的思考。它呈现了禅宗的精神境界,强调了修行者在漫长的修行路上所经历的艰辛和追求的价值。通过对禅修者和故园的描绘,诗词传递了对内心宁静和归属感的追求,呼唤读者回归真实的本心,回归和谐与平静的境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汪元量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