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毫曾降梵王州

出自宋代王珪的《依韵和元参政喜雨四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ù háo céng jiàng fàn wáng zhōu,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紫殿宵祈感圣忧,玉毫曾降梵王州
慈深三界云常聚,法遍诸天雨自流。
袯襫趁耕皆帝力,污邪满载为民求。
年年睿泽沾群物,愧未酬恩鬓已秋。
()
玉毫,三界,满载,为民,群物

《依韵和元参政喜雨四首》是宋代王珪的一首诗词。该诗描绘了紫殿夜晚祈求上天赐雨的场景,表达了王珪对神圣力量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民福祉的关心和愧疚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紫殿宵祈感圣忧,
玉毫曾降梵王州。
慈深三界云常聚,
法遍诸天雨自流。

袯襫趁耕皆帝力,
污邪满载为民求。
年年睿泽沾群物,
愧未酬恩鬓已秋。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紫殿夜晚祈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上天圣怀的忧虑和敬畏之情。玉毫曾经降雨于梵王州,显示出上天的大慈深入三界,云常聚集,法力遍布诸天,雨水自然而然地降下来。

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福祉的关心。袯襫(音shì)是指帝王下凡赐雨的意象,意味着天帝的力量可以为农民的耕作带来所需的雨水。作者希望污邪之气得以清除,为百姓带来丰收和幸福。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上天恩泽的感激之情,但他也感到愧对未能回报上天的恩典,时光如秋已经在他的鬓发间流逝。这种愧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上天恩典的深切感受。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祈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神圣力量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对人民福祉的关心和愧疚之情。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王珪的诗人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王珪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