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儒褐衣底

出自宋代陈造的《感事十诗上李侍郎》,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xiǎo rú hè yī dǐ,诗句平仄:仄平仄平仄。
荆璞自楚宝,顾终杂土木。
和氏浪三献,一身已再辱。
小儒褐衣底,磊落几荆玉。
把玩坐蓬屋,和应笑遗俗。
善价谁不怀,一辱讵可赎。
吾亦笑和氏,葵犹卫其足。
()
荆璞,土木,和氏,一身,小儒,褐衣,磊落,把玩,遗俗,善价,亦笑

《感事十诗上李侍郎》是宋代陈造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陈造的境遇和情感。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荆璞自楚宝,顾终杂土木。
和氏浪三献,一身已再辱。
小儒褐衣底,磊落几荆玉。
把玩坐蓬屋,和应笑遗俗。
善价谁不怀,一辱讵可赎。
吾亦笑和氏,葵犹卫其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陈造的境遇和情感为主题,通过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和对他人行为的评判,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道德追求的思考。

诗词开头的两句“荆璞自楚宝,顾终杂土木”描绘了作者自身的境遇。荆璞是指质朴无华的玉石,楚宝则代表珍贵的宝物。这里用来形容作者自己,暗示着他内心深处有着珍贵的品质。而“顾终杂土木”则表示在社会中,他的价值被混杂的琐事所遮蔽,无法得到真正的认同和赏识。

接下来的两句“和氏浪三献,一身已再辱”表达了作者对和氏璧的态度。和氏璧是一件名贵的玉石,但它被三次献给外族,使其价值受到质疑和争议。作者通过对此的提及,表达了对社会荣辱观念的反思,认为一旦价值被辱,就很难再挽回。

接着的两句“小儒褐衣底,磊落几荆玉”揭示了作者的身份和自我评价。他是一个平凡的儒生,穿着朴素的褐色衣袍。但他内心坚毅,有如坚硬的荆玉。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坚持和独立精神的自豪。

紧接着的两句“把玩坐蓬屋,和应笑遗俗”则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高尚品质和超脱尘世的态度。他坐在简朴的蓬屋中,把玩着自己珍视的物品,表示他不为世俗所动,追求内心的舒适和宁静。他嘲笑那些被世俗所迷惑的人,认为他们失去了真正的价值观。

最后的两句“善价谁不怀,一辱讵可赎。吾亦笑和氏,葵犹卫其足”表达了对善良和价值的思考。作者认为善良的品质是无价之宝,一旦受到辱没,是很难通过任何方式来补偿的。他笑着看待和氏璧,认为就像葵花保护着自己的根基一样,人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真正价值观。

整首诗词通过对作者境遇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价值观、品质和道德的思考。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呼吁人们坚持内心的价值,超越世俗的迷惑,追求真正的高尚品质。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具有启迪人心的意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陈造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