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入坐花容靓

出自宋代李弥逊的《次韵硕夫池亭赏莲》,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fēng hé rù zuò huā róng jì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胡床尘尾挥长柄,风和入坐花容靓
乍开还合晚照中,修竹佳人倚春暝。
此间此景乐最深,世路好恶君酌斟。
下车何必笑冯妇,投杼未免疑曾参。
江山信美来者稀,渊明独与田父违。
谁云宁食艾三斗,不如杯行莫停手。
()
尘尾,长柄,入坐,花容,晚照,佳人,最深,世路,恶君,下车,冯妇,江山,不如,杯行,停手

《次韵硕夫池亭赏莲》是宋代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胡床尘尾挥长柄,
风和入坐花容靓。
乍开还合晚照中,
修竹佳人倚春暝。
此间此景乐最深,
世路好恶君酌斟。
下车何必笑冯妇,
投杼未免疑曾参。
江山信美来者稀,
渊明独与田父违。
谁云宁食艾三斗,
不如杯行莫停手。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硕夫池亭赏莲的景象。诗人看到一朵盛开的莲花,美丽而娇艳,微风吹拂下花容更加迷人。莲花绽放时散发出的光彩在晚照中更加璀璨,一位美丽的佳人依偎在修竹旁,静静地倚在春天黄昏的时光里。这个景象令诗人感到欢愉和满足,他开始思考人生的喜好和厌恶,如何斟酌选择。诗人提到了一个笑话,似乎在劝导自己不要嘲笑那个叫冯妇的女子,也许她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诗人接着表达了对江山的美丽的认同,但也指出了与世俗的田父有所不同。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观点,宁愿享受酒杯中的欢愉,而不愿停下来食用一个叫艾的谷物。

赏析:
《次韵硕夫池亭赏莲》通过描绘一幅池亭赏莲的景象,以及诗人在其中的感悟和思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人生态度和人情世故的思考。

首先,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莲花的美丽和动人之处。莲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被赋予了纯洁、高雅的意象,与修竹、春暝等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一幅优美的景象。诗人以此传达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享受。

其次,诗人通过对世俗和人生态度的思考,凸显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对人生选择的深思。他认为人们在面对世间的喜好和厌恶时应该慎重斟酌,不可轻率嘲笑他人。这种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人情世故的独立思考和审视。

最后,诗人以一种略带调侃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江山之美虽然珍贵,但却难以得到,与一般人的追求有所区别。他提出了一种“酒行”的观点,主张在人生中享受当下的欢愉和放松,而不过多追求功名利禄。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自由自在的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人生态度的思辨以及对世俗的冷眼观察。诗中的景象和意象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这种深入的思索和对自由、欢愉的追求,使得这首诗在宋代的文学中独具一格,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李弥逊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