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阳关古别离

出自宋代楼钥的《题汪季路太傅所藏龙眠阳关图》,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huà chū yáng guān gǔ bié lí,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画出阳关古别离,萧疎柳质不胜悲。
行人顾叹离人泣,柳下渔翁总不知。
()
行人,渔翁,不知

《题汪季路太傅所藏龙眠阳关图》是楼钥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这首诗词以描绘《龙眠阳关图》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出别离的悲凉情景,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离别和无常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画出阳关古别离,
萧疏柳质不胜悲。
行人顾叹离人泣,
柳下渔翁总不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阳关古道上的别离场景为背景,通过诗人对画作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凄凉、萧疏的氛围。阳关古道是旅途中的分别之地,而这里的柳树在季节的变迁中已经失去了生机,悲伤的气氛透过这些凄美的景象得以表达。

首句"画出阳关古别离"意味着诗人通过绘画表达了阳关古道上的离别场景。这种别离是一种寂寞、凄凉的离别,使人感叹时光的流转和人事的无常。

第二句"萧疏柳质不胜悲"中的"萧疏"形容了柳树的凋零和稀疏,这里柳树成为了寓意的象征。柳树既可以代表别离的悲伤,也可以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苦痛之情。

第三句"行人顾叹离人泣"表达了行人们对别离的感慨和伤感,他们顾盼着离别的人,并心生悲叹之情,不禁流下泪水。这句诗词中的"行人"可能是指别离的双方,或者是旁观者,他们对别离的悲伤和感叹使整个场景更加凄凉。

最后一句"柳下渔翁总不知"则展示了一个对比,诗中提到的柳下渔翁并不知道别离的悲伤,他可能是一个无关的旁观者,或者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这种对比凸显了人生中的种种离别,以及在离别中的不同态度和感受。

整首诗词通过对阳关古道别离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别离悲伤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离别和无常的思考。通过凄美的景象和深沉的情感,诗词传递了一种对离别的悲伤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并思考人生中的道别和流转。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楼钥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楼钥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