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鸟声中近寒食

出自宋代华岳的《春愁》,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tí niǎo shēng zhōng jìn hán shí,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十日春愁不出门,出门春事已消魂。
摘花掀帽倩人插,索酒得杯和月吞。
啼鸟声中近寒食,落花阴裹又黄昏。
春来春去总休问,往事悠悠付一樽。
()
春愁,出门,春事,消魂,摘花,索酒,寒食,落花,休问,往事

《春愁》是华岳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愁苦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十日春愁不出门,
出门春事已消魂。
摘花掀帽倩人插,
索酒得杯和月吞。
啼鸟声中近寒食,
落花阴裹又黄昏。
春来春去总休问,
往事悠悠付一樽。

诗意和赏析:
《春愁》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心中的忧愁情绪,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事易变的感慨。首句“十日春愁不出门”,诗人在春天的季节里却感到忧愁,不愿意外出。这里的“春愁”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念。

第二句“出门春事已消魂”,诗人在出门后发现春天的美好景色已经使他陶醉,内心受到了冲击。这里的“春事”指的是春天的景色和事物,将诗人的愁苦与春天的美景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接下来的两句“摘花掀帽倩人插,索酒得杯和月吞”,通过描绘诗人与花、酒、月的互动,表达了诗人对欢乐和享受的渴望。花、酒、月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诗人希望通过与它们的互动来抚慰内心的愁苦。

在第五句“啼鸟声中近寒食,落花阴裹又黄昏”,诗人在春天的寒食节日里感到了春寒,同时描绘了花朵凋零的景象。这里的“啼鸟声”和“落花阴裹”都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暗示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

最后两句“春来春去总休问,往事悠悠付一樽”,诗人表达了对春天往事的淡漠态度。他认为春天的来临和离去都是自然的规律,不必过多追问。同时,他将往事比作倒在酒杯中的酒,将其抛之脑后,以示对过去的释然和超脱。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春天景色及与诗人内心情感的互动,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化的思考。诗人对春天的欢愉和悲伤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对生命和世事的深刻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华岳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华岳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