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讯庭前手种花

出自宋代陈傅良的《春晚一首约同志泛舟》,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èn xùn tíng qián shǒu zhòng huā,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匆匆春事竟如何,问讯庭前手种花
又送行人又风雨,半为芳草半泥沙。
橘香通国今无恙,梅实於人晚理佳。
莫放此春齐去盖,夜深愁听一池蛙。
()
匆匆,春事,问讯,种花,送行,风雨,芳草,泥沙,无恙,晚理

诗词:《春晚一首约同志泛舟》

春天匆匆而过,它的事情竟然如此匆忙,我在庭院前问候种花的人。不仅送行者遭遇风雨,而且芳草也被泥沙掩埋了一半。橘子的香气传遍整个国家,梅子实在人们晚来才摘取,这些都是美好的状况。请不要草率地将这个春天覆盖起来,因为在深夜里,我忧心忡忡地听着池塘里的蛙鸣。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作者的情感。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春天的匆忙和转瞬即逝的特点。他在庭院前问候种花的人,展现了对春天的期待和赞美。然而,春天的到来并不完美,送行的人遇到了风雨,芳草也被泥沙所淹没。这种对春天的描绘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现实的瑕疵,体现了生活的复杂性。

诗中提到的橘子和梅子象征着春天的丰收和美好的事物。橘子的香气传遍整个国家,意味着春天的喜悦和生机。梅子的实实在在,却被人们晚来才采摘,暗示着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这两种水果的存在,使整个春天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两句诗描述了作者深夜中的忧虑和心情。他希望人们不要轻易地将这个春天覆盖起来,暗示着人们不应该草率地错过或忽略春天的美好。夜深人静时,作者聆听池塘中蛙鸣的声音,表达出内心的孤寂和忧虑。整首诗词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营造出一种淡雅、恬静的意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

陈傅良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