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兰亭修禊事

出自宋代苏轼的《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诗句共8个字,诗句拼音为:jūn bú jiàn lán tíng xiū xì shì,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
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
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
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
风雨外,无多日。
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
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
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
新堤,涟漪,长林,残花,向前

《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东武南城,新筑的堤坝已经坚固,涟漪初次泛滥。隐隐可见,长林高岗上铺满了红花和碧叶。树枝上的残花已经被吹尽,我与朋友一同来到江边寻觅。询问过去的时光,春天还剩下三分之一。官方的事情何时才能完成?风雨之外的日子没多久了。我们一起泛舟在曲水上,满城争相出动。你不曾见过兰亭修禊的盛况,当时坐在上面的人都非常豪华富贵。如今来到山阴,只见竹子修竹已经遍布,空留下往昔的痕迹。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东武南城的景象,通过写自然景物和历史事件的对比,表达了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情感。诗中的红花和碧叶象征着繁华和青春,而残花吹尽则表达了光阴易逝的主题。苏轼通过描述自然景物和历史场景,反衬出时光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带给读者一种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中文译文:
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
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
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
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
风雨外,无多日。
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
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
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诗意与赏析:
《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通过对东武南城景物的描绘,以及对兰亭修禊盛况的对比,表达了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情感。诗中展示了自然界的美景,如新筑的堤坝、高岗长林上的红花和碧叶,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苏轼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描绘能力。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历史事件的提及,如兰亭修禊盛况,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强调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整首诗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展现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场景的描绘,深刻表达了人们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思考。在描述自然景物时,苏轼运用了生动的形容词和动词,如“卧红堆碧”、“残花吹尽”,使诗句更具情感和意境。整体上,这首诗以细腻而感人的笔触,将自然景物和人事变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唤起读者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思考。

诗中的兰亭修禊是苏轼引用的历史事件,兰亭修禊是指东晋文学家王羲之于353年在兰亭举行的一次文人雅集。这次雅集聚集了许多文人墨客,气氛豪华富贵,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对兰亭修禊的对比,苏轼表达了对往昔盛况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对比,强调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苏轼独有的细腻笔触表现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历史事件的对比,诗中表达了人们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思考。这首诗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感慨,展现了苏轼优雅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