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处闹浩浩

出自宋代释崇岳的《偈颂一百二十三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ìng chù nào hào hào,诗句平仄:仄仄仄仄仄。
静处闹浩浩,闹中静悄悄。
钟动月黄昏,鸡鸣五更早。
拄杖子,却懊恼,可惜好光阴,等闲空过了。
()
浩浩,静悄悄,鸡鸣,拄杖子,懊恼,可惜,光阴,等闲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是宋代释崇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静处闹浩浩,闹中静悄悄。
在宁静之地却有喧嚣声,在喧嚣之中却有宁静。
这句诗意呼应了人生的真实情况,有时候即使身处宁静之地,内心却难以摆脱外界的纷扰和嘈杂;而有时候即使身处喧嚣之中,内心却能保持一份宁静和安宁。

钟动月黄昏,鸡鸣五更早。
钟声鸣响在月色黄昏时,鸡鸣声在五更天前。
这句诗描绘了时间的流转,钟声与鸡鸣声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钟声与鸡鸣声的交替提醒着人们时光的流逝,也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宝贵。

拄杖子,却懊恼,可惜好光阴,等闲空过了。
手拄着拐杖,却感到懊恼,可惜美好的时光,不经意地溜走了。
这句诗抒发了作者对逝去光阴的惋惜之情。拄着拐杖的人,或许是一个老者,他感叹时光的流逝,对于曾经荏苒而过的美好时光感到遗憾和惋惜。这也是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警示。

整首诗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宁静与喧嚣、钟声与鸡鸣的对比以及拐杖和懊恼的矛盾感受。通过这些对比,诗人展现了人生中的矛盾与无常,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深切思考。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时光流逝的感慨,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与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