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柱君应见

出自明代王稚登的《寄袁南宁》,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óng zhù jūn yīng jià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九疑何处是,书托雁西征。
鬼俗从鸡卜,夷风惯象耕。
青山行路尽,白发到官生。
铜柱君应见,功名在晚成。
()
西征,鬼俗,鸡卜,白发,铜柱,功名,晚成

《寄袁南宁》是明代诗人王稚登的作品。下面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九疑何处是,书托雁西征。
鬼俗从鸡卜,夷风惯象耕。
青山行路尽,白发到官生。
铜柱君应见,功名在晚成。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袁南宁的寄托之情。诗中描绘了袁南宁远离家乡的征程,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功名未遂的愤懑之情。通过描述山川之间的旅途经历和岁月的流转,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将复杂的人生境遇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以下是对各句的赏析:

1. "九疑何处是,书托雁西征。"
"九疑"指的是九嶷山,这里表示袁南宁远离家乡的景象。"书托雁西征"意味着诗人将心意寄托在书信中,通过北飞的雁传达给袁南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 "鬼俗从鸡卜,夷风惯象耕。"
"鬼俗"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世俗习俗,"鸡卜"指的是迷信的占卜行为。"夷风"则代表原始的、朴实的生活方式。通过这两句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于传统封建观念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3. "青山行路尽,白发到官生。"
"青山行路尽"表明旅途的艰辛,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辛劳。"白发到官生"则表达了诗人功名未遂的遗憾,反映了年老之时才获得官职的晚成之感。

4. "铜柱君应见,功名在晚成。"
"铜柱君"指的是文官的职位,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得到官职的愿望。最后一句"功名在晚成"则表明诗人对自己晚年才能实现功名的期待。

整首诗词通过对袁南宁远行和自身经历的描绘,以及对友情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它既有对传统封建社会的批判,又有对朴素自然生活的向往,展示了王稚登独特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