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能不憯凄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ú néng bù cǎn qī,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
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
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
孰能不憯凄,天时牵人情。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
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
日暮,天地,长风,草木,感岁,倏忽,伤物,凋零,不憯凄,天时,人情,借问,空门子,修行

译文:客途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写给明准上人
日暮天地冷,雨过山河清。
长风从西来,草木寒声凝。
已感岁倏忽,又伤物凋零。
谁能不悲凄,天时影响人情。
我借问空门子,有何法可修身。
使我忘却了忧愁,不让烦恼滋生。

诗意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傍晚的景象,天空已经暗了下来,天地开始变得寒冷,但雨过后,山和河流的清新得以重现。长风从西方吹来,使得草木的声音凝结成了寒秋的声音。诗人感叹时间的飞逝和自然界万物的凋零,秋天的荣光使人感到凄凉和悲伤。同时,诗人向明准上人请教修行的方法,希望能通过修行来忘却忧愁,摆脱烦恼的困扰。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和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痛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修行的向往和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