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华恩爱弃成唾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赠僧五首·宗实上人(实即樊司空之子舍官位妻子出家)》,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róng huá ēn ài qì chéng tuò,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荣华恩爱弃成唾,戒定真如和作香。
今古虽殊同一法,瞿昙抛却转轮王。
()
恩爱,戒定,真如,今古,抛却,转轮王

《赠僧五首·宗实上人》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赠给了一位名叫宗实的僧人,宗实是樊姓司空的儿子,他放弃了官职和妻子,选择了出家修行的道路。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广寒洞里有真人,不随尘世悟无生。
经法早无疑滞阻,肉身已是凡尘净。
夜行摄血寻云月,日展隐形触火云。
此去若疑常离倍,空灵何必见如君。

诗词表达了人世间的荣华与爱情相对而言,是不定的,易变的。宗实上人放弃了荣华与恩爱,选择了出家修行。他修得的戒定心境比实际的物质追求更加真切、纯净。这样的修行境界使得宗实上人与广寒洞里的真人相似,通达无生的真理,超越尘世的纷扰。

诗词中提到的“广寒洞”是道教中传说的谷神居住的地方,象征神仙的居所;“不随尘世悟无生”表明宗实上人不被尘世的纷扰所困扰,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悟得了无生。

宗实上人修行的过程中,他已经摒弃了世俗的束缚和欲望,得心境的定静。诗中提到摄血、隐形、触火的场景,暗示了宗实上人在修行中超越了尘世的束缚,拥有了超凡脱俗的能力。

最后两句“此去若疑常离倍,空灵何必见如君”,表达了白居易对宗实上人的赞赏和敬佩。诗人认为,宗实上人修行境界的深远超越了常人的理解,他的境界如此空灵高远,无需被世人所见,因为这样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凡尘。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宗实上人修行境界的赞扬与崇敬。它描绘了宗实上人超脱尘世的境界,表达了修行者追求真理与解脱的精神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