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如不见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婆罗门引(别杜叔高·叔高长於楚词)》,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zhēng rú bú jià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
落花时节,杜鹃声里送君归。
未消文字湘累。
只怕蛟龙云雨,后会涉难期。
更何人念我,老大伤悲。
已而已而。
算此意、只君知。
记取岐亭买酒,云洞题诗。
争如不见,才相见、便有别离时。
千里月、两地相思。
()

《婆罗门引(别杜叔高·叔高长於楚词)》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落花时节,杜鹃声里送君归。
未消文字湘累。
只怕蛟龙云雨,后会涉难期。
更何人念我,老大伤悲。
已而已而。
算此意,只君知。
记取岐亭买酒,云洞题诗。
争如不见,才相见,便有别离时。
千里月,两地相思。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辛弃疾与友人杜叔高的离别情景。诗人借落花时节和杜鹃的声音,表达了送别之时的离愁别绪。他对文字和湘江的依恋未能消散,而将来可能会遇到的艰难险阻也让他担心。他感叹自己是否还有人会思念他,这让他感到非常伤感。诗人表示,这些感触只有他自己能够理解。他希望友人能记得一起在岐亭买酒、在云洞题诗的美好时光。尽管千里之隔,但他们相思之情不减。

赏析:
这首诗词以朴素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之情。诗中运用了季节变迁和自然景物的描绘,如落花和杜鹃声,以烘托离别的凄凉氛围。作者通过文字和湘江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往事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担忧。诗中的"蛟龙云雨"暗示了未来可能遭遇的困难和挣扎。作者对别离的悲伤和孤独感的表达,给人以深深的共鸣。最后两句"千里月,两地相思"表现了他们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即使身处千里之遥,思念之情仍不减,展示了友情的坚韧和永恒。

整首诗词以简洁、直接的语言描绘了离别的伤感和思念之情,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辛弃疾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情感描写,使这首诗词成为宋代以及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