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宋代。汪元量。饮马长城窟,马繁水枯竭。水竭将奈何,马嘶不肯歇。君看长城中,尽是骷髅骨。骷髅几千年,犹且未灭没。空衔千年冤,此冤何时雪。祖龙去已远,长城久迸裂。叹息此骷髅,夜夜泣秋月。
《长城外》是宋代作家汪元量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城外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沦亡和百姓苦难的忧愤之情。
诗词中的第一句“饮马长城窟,马繁水枯竭”描绘了长城外的景象,长城内的水源干涸,无法供马匹们饮水,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接着,“水竭将奈何,马嘶不肯歇”,形象地描绘了马匹们对于饥渴的抗争,它们不愿意停下脚步,不肯休息,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的几句“君看长城中,尽是骷髅骨。骷髅几千年,犹且未灭没”揭示了长城内的惨状,满目疮痍,遍地都是骷髅骨。这些骷髅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它们的存在并没有被抹灭,暗示了历史的沉重和悲愤。
然后,“空衔千年冤,此冤何时雪”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遭受的冤屈的呼吁,希望这些历史上的冤枉之事能够得到昭雪。接着,“祖龙去已远,长城久迸裂”描述了祖龙(指祖先)的离去已经很久,并且长城也已经多次破损,这种情景更加强化了国家的衰败和危机感。
最后两句“叹息此骷髅,夜夜泣秋月”通过描写作者为长城内的骷髅而感到叹息,每个夜晚都伴随着秋月的哭泣,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无奈和忧伤之情。
整首诗词以凄凉的景象揭示了长城外的困境和国家的衰败,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关怀。同时,通过描绘长城内的骷髅和长城的衰败,诗中透露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社会关怀。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汪元量。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