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青林没晚潮

出自宋代苏轼的《澄迈驿通潮阁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jué qīng lín méi wǎn cháo,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
倦客,长桥,白鹭,秋浦,晚潮,余生,巫阳,杳杳,低鹘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是苏轼的一首诗,描绘了他在澄迈驿(位于海南岛)的所见所感。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倦客愁闻归路遥,
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
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
青山一发是中原。

中文译文:

疲倦的旅客忧心忡忡地听到归家的路途漫长,
明亮的眼睛俯瞰着飞阁和延绵的长桥。
贪心地凝望着白鹭横卧在秋色的水湾上,
却没留意到青翠的林木已经被夜潮所吞没。

余生渴望在海南村庄安享晚年,
天帝派遣巫山的神仙来招呼我的灵魂。
迢迢蓝天低垂,鹘鸟不见踪影,
青山一片展开,正是中原的风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澄迈驿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他对归途的思念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旅客疲倦和路途遥远的愁苦之情,以及他俯视飞阁和长桥的景象,抒发了旅途中的孤寂和对家的思念。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苏轼贪看白鹭横卧在秋色浦湾的情景,然而他并未留意到青林已被晚潮所淹没。这一描写既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也隐含了岁月易逝、时光流转的意境。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对余生的向往,希望在海南村庄过上宁静的晚年。他提到天帝派遣巫山的神仙来招他的灵魂,暗示了他对仙境般生活的向往和对超凡世俗的渴望。

最后两句以杳杳天低、鹘鸟不见踪影,青山一片展开的形象描绘了遥远的天空和浩渺的山脉,表现了苏轼内心追求自由、追寻理想的情感。同时,通过青山一片展开,他意味着中原的风貌,表达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和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整首诗抒发了苏轼旅途中的孤寂和对归途的思念,描绘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家乡和中原文化的深深眷恋。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中透露出充满哲理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示了苏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倦客愁闻归路遥,
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
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
青山一发是中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轼在宋代写的作品,表达了他旅居澄迈驿时的感受和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诗的前两句写道,疲倦的旅客听到返乡的路途遥远,他眼明心亮地俯视着高飞的阁楼和延绵的长桥。这里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了旅途中孤独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接着的两句描述了苏轼贪看白鹭横卧在秋色的浦湾上,却没有留意到青林已经被夜潮所淹没。这里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对余生的愿望,他希望在海南村庄安享晚年。他说天帝派遣巫山的仙人来招呼他的灵魂,暗示了对超凡生活和追求理想的向往。

最后两句描述了遥远的天空和广阔的青山,将苏轼的思绪引向中原。他说杳杳天低,鹘鸟不见踪影,而青山展开的一片,正是中原的风貌。这里表达了他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和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展示了苏轼对归途的思念、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生活和故土的向往。同时,诗中透露出对人生意义和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