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潼水势向江东

出自近现代秋瑾的《赤壁怀古·潼潼水势向》,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tóng tóng shuǐ shì xiàng jiāng dō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潼潼水势向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
怪道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红。
()
水势,此地,凭吊,焦灼,余红

《赤壁怀古·潼潼水势向》是清代秋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潼潼水势向江东,
此地曾闻用火攻。
怪道侬来凭吊日,
岸花焦灼尚余红。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景象,并以怀古的情感表达了对那段历史的思念和敬佩之情。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东汉末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击败曹操的故事被广为传颂。秋瑾通过描绘潼潼水奔腾向东流的景象,以及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这段历史的情感追忆。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潼潼水势向东流动,形容水流湍急,气势磅礴。这里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战术——火攻,暗示了赤壁之战中刘备与孙权的智谋和勇气。诗的最后两句"怪道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红",表达了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思念之情。诗人以"侬来"的自称方式,将自己融入到这段历史中,表达了对英雄和历史的敬仰。而岸边焦灼的花朵,象征着战火纷飞的景象,但仍然保留着余热,寓意战争的痛苦与牺牲。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追忆和敬佩之情,同时通过描绘水势和战火的景象,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这首诗词具有浓厚的历史情怀,表达了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敬仰,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的痛苦和牺牲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秋瑾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秋瑾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