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桃李应何限

出自明代戚继光的《行边》,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ì mén táo lǐ yīng hé xià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花事蹉跎候雁催,江南三月送春回。
蓟门桃李应何限,岁岁不知春去来。
()
蹉跎,桃李,何限,岁岁,不知

《行边》

花事蹉跎候雁催,
江南三月送春回。
蓟门桃李应何限,
岁岁不知春去来。

译文:

花事消磨着时光,候雁催促着春天归来。
江南的三月送走了春天,
蓟门的桃花和李花应该有何等的壮丽景象,
但每年岁岁不知春天去来。

诗意和赏析:

《行边》是明代戚继光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变迁,抒发了对光阴流逝的感慨和对岁月的无情的思考。

诗的第一句"花事蹉跎候雁催"表达了春天的短暂和光阴的匆匆流逝。花事指的是春天的花开花谢,它们如梦般消逝,时间也像候雁一样催促着春天的归来。这里通过花事和候雁的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春天的短暂。

接着,诗人描述了江南三月送走春天的情景。江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春天之乡,三月是春天的尾声,春天离去,给人以惋惜之情。诗人通过"江南三月送春回"的描写,表达了人们送别春天的情感,同时也暗示着春天的离去。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以蓟门桃李的盛景来反衬春天的离去。蓟门是一个地名,桃李是春天的象征。诗人期待蓟门的桃花和李花应该有多么壮丽的景象,但他却感叹岁岁不知春天去来,暗示着春天的变迁和无常。

整首诗词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对时间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光阴逝去的感慨和对春天短暂的惋惜。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载体,抒发了人们对岁月流转和生命无常的思考,展示了明代文人的情感和哲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戚继光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