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不常勤苦

出自魏晋刘桢的《赠从弟》,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ǐ bù cháng qín kǔ,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凤皇集南岳。
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
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
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
将须圣明君。
()
徘徊,勤苦,黄雀群,来仪

诗词《赠从弟》是刘桢在魏晋时期创作的作品。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凤皇集南岳。
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
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
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
将须圣明君。

诗意:
这首诗以凤凰集聚在南岳山上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刘桢对自己的从弟(弟弟)的赞美和期望。诗人比喻自己的从弟为凤凰,而自己则是孤独的竹根。诗人心中对从弟的才华和品德无法厌倦,期望他能像凤凰一样翱翔于紫氛之间。诗人自问,从弟难道不常常勉力奋斗吗?好像羞于与黄雀群体相提并论。最后,诗人期盼着从弟的出现,希望他能成为一位圣明的君主。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凤凰和竹子的意象,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从弟的赞美和期望。凤凰象征着高贵、崇高和卓越,而竹子则代表坚韧、纯洁和不屈。诗人将自己比喻为孤独的竹根,展现了一种谦逊和自省的态度。他对从弟的才华和品德赞不绝口,并期望他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位圣明的君主。

整首诗词意境清新,用词简练而富有意象,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对理想人物的向往和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同时,通过凤凰和竹子的隐喻,也蕴含了自我反思和对个人价值的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从弟的期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出魏晋时期文人的情怀和志向。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刘桢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刘桢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