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春又来了

出自元代萨都剌的《酹江月 过淮阴》,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qīng qīng chūn yòu lái le,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短衣瘦马,望楚天空阔,碧云林杪。
野水孤城斜日里,犹忆那回曾到。
古木鸦啼,纸灰风起,飞入淮阴庙。
椎牛酾酒,英雄千古谁吊。
何处漂母荒坟,清明落日,肠断王孙草。
鸟尽弓藏成底事,百事不如归好。
半夜钟声,五更鸡唱,南北行人老。
道傍杨柳,青青春又来了
()
短衣,空阔,碧云,孤城,斜日,英雄,千古

《酹江月 过淮阴》是元代作家萨都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短衣瘦马,望楚天空阔,
碧云林杪。野水孤城斜日里,
犹忆那回曾到。
古木鸦啼,纸灰风起,
飞入淮阴庙。
椎牛酾酒,英雄千古谁吊。
何处漂母荒坟,
清明落日,肠断王孙草。
鸟尽弓藏成底事,
百事不如归好。
半夜钟声,五更鸡唱,
南北行人老。
道傍杨柳,青青春又来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旅人过淮阴时的情景,并通过景物和情感的描写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英雄的赞颂。

诗的开头,短衣瘦马的旅人仰望着辽阔的楚天,远处的碧云和高耸入云的林木,给人一种辽阔而壮美的感觉。在野水旁边,有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斜阳的余晖洒在城中,旅人回忆起曾经来过这里的经历。

接着,诗中出现了古木的鸦啼、纸灰的风起,这些景象给人一种凄凉和离散的感觉。淮阴庙飘舞的纸灰似乎在飞舞着英雄的神魂,而人们却不知道如何悼念那些千古英雄。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母亲的荒坟和清明时节的落日,以及作者内心对逝去王孙的痛苦。鸟已经归巢,弓也藏好了,这些琐碎的事情已经不重要了,与归家相比,其他事情都变得微不足道。

在深夜里,钟声敲响,五更时鸡鸣,南北行人已经老去。道旁的杨柳青翠依旧,春天又来了,这里可以理解为人们的生活继续,时间流转,但也暗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旅人对故国的思念、对逝去英雄的赞颂以及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写壮美和凄凉、生机和死寂的景象,凸显了旅人内心的情感和对归家的渴望。整体上,这首诗词在表达旅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英雄的境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萨都剌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