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亦有书生谋

出自明代何景明的《乐陵令行》,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tóu bǐ yì yǒu shū shēng móu,诗句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山东郡县一百八,无有一城无战场。
到今漂血成野水,如山白骨横秋霜。
云台功高将不收,投笔亦有书生谋
黄金大印赐豪贵,白面岂得言封侯。
唐朝公卿集如云,平原太守名不闻。
二十四城见贼走,抗城乃是平原守。
君不见前者寇盗时,县吏州官各亡命。
北梁白马终日行,济上黄旗错相映。
不闻开门战,但闻开门迎。
吁嗟乎!平原太守乐陵令。
()
无有,一城,战场,如山,白骨,横秋,云台,不收,书生,黄金,大印,白面

《乐陵令行》是一首明代的诗词,作者是何景明。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东郡县一百八,
无有一城无战场。
到今漂血成野水,
如山白骨横秋霜。

云台功高将不收,
投笔亦有书生谋。
黄金大印赐豪贵,
白面岂得言封侯。

唐朝公卿集如云,
平原太守名不闻。
二十四城见贼走,
抗城乃是平原守。

君不见前者寇盗时,
县吏州官各亡命。
北梁白马终日行,
济上黄旗错相映。

不闻开门战,但闻开门迎。
吁嗟乎!平原太守乐陵令。

诗意:
《乐陵令行》以山东平原地区的历史背景为背景,描绘了明代时期平原太守的形象与境遇。诗词通过对郡县缺乏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当地和平安定的状态。然而,这种和平是以无数战争和牺牲为代价的,因为大地上流淌的河水已经变成了被鲜血染红的野水,山间散落着冬霜下的白骨。诗人通过这种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悲剧和战争残酷性的深深忧思。

诗词中还提到了云台、黄金大印等象征权力和荣耀的事物,暗示了社会上的不公与功利。诗人批评了那些只追求个人功名的官员,与他们相对比的是默默无闻的平原太守。平原太守虽然名声不显,但是他坚守着二十四座城池,拒绝了贼寇的入侵,成为了抗击敌寇的守护者和英雄。

整首诗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同时赞颂了平原太守这种无私奉献和坚守信仰的精神。通过对平原太守的称颂,诗人表达了对正直、勇敢和坚守原则的价值观的赞美。

赏析:
《乐陵令行》通过对山东平原地区的描绘,展现了明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诗词运用了明快的节奏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平原太守的英勇与坚守。

诗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血水成野水、白骨横秋霜等,通过这些形象描写,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诗词中的对比手法也被巧妙地运用,如云台功高将不收与投笔亦有书生谋、黄金大印赐豪贵与白面岂得言封侯等,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平凡英雄的歌颂。

整首诗词以平原太守乐陵令为中心,通过对他的赞美,表达了对勇敢、正直和坚守原则的崇敬之情。诗词通过对历史残酷和社会不公的揭示,呼唤着对正义和公正的追求。这首诗词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英雄精神和价值观的赞颂,给人以深思和启示。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何景明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