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忽如风尘

出自元代戴良的《和陶渊明杂诗(六首·以下《越游稿》,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piāo hū rú fēng chén,诗句平仄:平平平平平。
大钧播万类,飘忽如风尘
为物在世中,倏焉成我身。
弟兄与妻子,于前定何亲。
生同屋室处,死与丘山邻。
彼苍无私力,宵尽已复晨。
独有路旁堠,长阅往来人。
¤
()
飘忽,风尘,倏焉,弟兄,妻子,生同屋,无私,独有

《和陶渊明杂诗(六首·以下《越游稿》)》是明代诗人戴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大钧播万类,飘忽如风尘。
在世间,万物犹如大钧(古代重量单位)的播种,飘忽不定,如同风尘一般。

为物在世中,倏焉成我身。
作为一切物质存在于世间,我突然间成了其中一体。

弟兄与妻子,于前定何亲。
弟兄和妻子,命中早已注定何时成为亲人。

生同屋室处,死与丘山邻。
生时与亲人同住,死后与葬在丘山中。

彼苍无私力,宵尽已复晨。
天地无私的力量,夜晚结束,又是新的早晨。

独有路旁堠,长阅往来人。
唯有路旁的土堠(土堆),长久以来见证着来往的行人。

这首诗词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万物的流转,以及人与亲人、生与死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描绘大钧播种和风尘飘忽的景象,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他认为人类与亲人的关系早已注定,无论是生时同居还是死后葬在丘山,都是命中注定的安排。诗中也提到了天地的力量,它们无私地推动着时间的流转,夜晚结束,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最后,诗人以路旁的土堠作为寓喻,表示他长久以来见证了人们的来往,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变幻无常。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的运用,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必然性,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它启示了人们要珍惜眼前的亲人和时光,以及对生命的短暂和世事的变幻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戴良

(1317—1383)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戴良朗读
()